贵州以干部下沉“三访”探索纪检监督新机制
在为民“解忧纾困”中筑牢“拒腐防线”
——贵州以干部下沉“三访”探索纪检监督新机制
接访、走访、回访,今年8月初以来,贵州省纪检监察系统创新机制集中开展领导干部“三访”活动,督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主动下沉为群众排忧解难。并由此排查案件线索,深挖彻查腐败案件,围绕热点积极主动地实施监督职能,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围绕民生履行职责:“接访走访回访”解民忧纾民困
9月5日,在安顺市西秀区矛盾调解中心,8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在“息诉罢访协议”上签了字,他们是西秀区93名原乡村集体卫生人员的代表。至此,一桩集体上访6年的信访积案得以化解。
这些曾为农民群众救死扶伤的乡村“赤脚医生”们,如今大多已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近年来,他们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待遇,提高补助标准。“三访”活动启动后,当地纪检监察部门把此事列为重中之重予以密切关注和督导,区委主要领导还直接出面接待了他们,经过有关部门20多天努力,他们的生活待遇最终按政策规定得以提高。
围绕民生履行职责,是贵州纪检监察系统这次“三访”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接访,就是直接接待群众来访,分行业、分区域、分群体澄清矛盾,摸清底数;走访,就是选择那些问题较为突出、上访比较集中的重点地区进行走访,督促解决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回访,就是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将处理结果当面答复上访人,不仅“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还要找准矛盾的结点,建立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9月1日下午,来到黔南州都匀市小围寨办事处庆云宫村的蒙耀彬等4名村民代表来到“三访”活动接待室。“我们那里电压不足,虽然通了电,可什么农业机械也带不起来,连谷子都打不了。”蒙耀彬反映,电力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已经给农民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答复的。”在认真倾听了群众诉求后,当天在这里参加接访的省纪委书记宋璇涛给反映情况的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次日,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就来到庆云宫村展开实地调查,召开群众代表会,现场办公研究制定具体解决方案。两天后,4000千瓦动力电表及线路改造安装施工完毕,农民们的难题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全省共接待群众来访1.2万件(次)、2.4万人,已办结8878件。针对“三访”反映的民生问题,贵州各级财政都拿出专门经费解决,目前已拨出专项资金6亿多元。
围绕热点突出监督:“直办督办查办”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今年5月,位于贵阳市金阳区的富宏煤矿发生一起12人遇难、1人失踪的重大责任透水事故。贵州省纪委在“三访”过程中将其作为查处安全生产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给予重点关注。贵阳市纪委立即组成专案组,从调查煤矿安全事故入手,深挖背后的腐败问题。目前,已查实省市县乡57名党政干部涉案。
近年来,煤炭开采中官煤勾结问题在群众中反映强烈,纪检监察部门在“三访”活动中对这类问题予以重点关注,贵州省纪委根据群众举报线索,会同六盘水市纪委对当地一些煤矿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进行深挖细查。
正在开展的“三访”不仅是各级各部门联系群众、关注民生的过程,还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排查案件线索,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维护党纪政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
“通过‘三访’活动,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出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接访件中,深入排查案件线索,深挖彻查腐败案件,严肃查处一批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发展环境的案件。在这样的基础上,直办一批、督办一批、查办一批,通过‘三访’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执行力、战斗力和担当力。”宋璇涛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访”为群众工作提供新思路
贵州省纪检监察部门提出,“三访”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接待群众上访,不是替代信访工作,也不是替代政法部门解决涉诉涉法问题,而是通过“三访”发现侵犯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等问题,以此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监察,让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久拖不决,造成上访不止,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究其原因,主要是部门分割,即使有解决办法也常常面临无部门、无政策、无钱、无人落实的窘境。“三访”活动督促相关部门改被动应付上访为积极主动接访;改等着围攻上访为下沉基层走访;改批转上访材料后不管不问为解决问题落实措施,有利于矛盾在基层化解。
贵州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认为,群众上访问题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三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可以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意识。(记者朱国贤、王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