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渗透”机制封堵工程“裂缝”

    健全完善保廉制度,及时防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运行模式和融资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廉政风险,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干部廉政安全。浙江省云和县——
渗透”机制封堵工程“裂缝”
刘锋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因工作人员违法违规等主观原因,造成行政复议、司法仲裁、法院判决败诉,应当根据相关人员的职权职责、危害结果等因素,追究过错责任。”——这是浙江省云和县实行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廉政渗透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
  廉政渗透机制,通过对建设项目监督制度进行压力测试找出廉政漏洞,再将保廉要素渗透到项目建设过程中,密织符合云和实际的惩防体系,促进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廉洁运行。
  
      “确保水桶中的水不损失,就要及时发现‘裂缝’并迅速修补。”
  —— 从制度薄弱环节入手
  
  云和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领域的创新举措很多,一大批项目尝试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代建制等方式建设。建设模式的创新发展导致了监督制度的相对滞后,引起廉政风险的积聚。
  2010年,廉政渗透机制应时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廉政渗透机制就好比是一个水桶,政府资金就是其中的水,相关的保障制度就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如何确保水桶中的水不损失,重要的是及时发现‘裂缝’并迅速进行修补。”云和县纪委负责人介绍说。
  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廉政压力测试,模拟各种廉政问题、质量安全问题,检测是否存在制度层面的廉政漏洞……这一寻找水桶“裂缝”的“查漏补缺”行动仅用3个月时间,就梳理出3大类9个方面的问题。
  “真没想到,新建设模式暗藏这么多廉政风险。”县发改局负责人感慨道。
  很快,10项起着“补丁”作用的廉政制度相继建立起来,廉政元素从项目前期、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工程实施和全程监督五个方面渗透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薄弱环节中去。
  
      “廉政环境感染人、廉政教育提醒人、廉政制度约束人”
  ——为打造廉洁工程护航
  
  “先用亏本的价格中标,接着再通过对初步设计进行变更,以增加工程量或牺牲项目建设质量来获取利润的现象时有发生。它不仅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秩序,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环节也变得风险丛生。”说起实施廉政渗透机制之前的情况,云和县发改局负责人还是觉得有点儿后怕,“但如今,项目概算控制细则、工程标后管理细则等融入了保廉条款的廉洁工程护航措施,起到了规范建设过程、严格项目标后管理的作用。”
  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是廉政渗透机制开出的一剂有效药方。
  “监察、审计、财政部门对我县今年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招标文件提了7点修改意见,对于防止合同纠纷和廉政风险来说,招标文书会审作用很大。”县发改局重点办负责人介绍说。
  该县的招标文书会审制度,是首批融入了保廉条款的廉政制度之一,对各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书会审均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因项目大小不同、专业性质不同而确定不同的会审范围和人员。整个会审程序清晰、可操作性强,避免了以往文书审查流于形式的情况。
  廉政文化融入项目是该县打造廉洁工程的又一项“护航”举措。县纪委、监察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漫画进项目、廉政演出进项目、廉政书籍进项目活动。“既丰富了施工人员的生活,又促进了项目的廉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廉政环境感染人、廉政教育提醒人、廉政制度约束人的过程。”县建设局负责人这样评价。
  
      6单位被取消中标,17人受到法律制裁,6名干部被追究责任
  ——“亮剑”遏制腐败违规行为
  
  “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腐败违规行为,如果不及时‘亮剑’的话,廉政渗透机制就会成为摆设。”这是云和县纪委领导班子的一致看法。
  2010年11月,云和县审计局发现该县某单位主要负责人将45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外借11天,违反了项目资金监管的有关规定。县纪委立即组成调查组进驻调查。虽然该笔借款已经在事发前收回本息,但为了维护资金拨付制度的严肃性,县纪委常委会给予该局两名局领导严重警告处分,并在全县通报。“渗透”机制实施以来,先后有6家单位被取消项目中标资格,17人受到法律制裁,6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被追究纪律、法律责任。
  今年3月,在对全县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效能、廉政、执法联合监察过程中,县监察局接到群众对一个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的举报,主要问题是第一、第二预中标人不符合招标文件相关规定,而县水利局已经作出举报内容失实、投标结果有效的调查结论。县监察局发现水利局的调查过程存在走访不到位、收集的证据材料有涂改等瑕疵,于是会同县招管办,对这一工程项目投标人启动廉洁信誉复查程序,最终推翻原调查结论,取消第一、第二预中标人的中标资格,并对相关单位和人员作出了严肃处理。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