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变奏曲
![]() |
图为朱仁斌站在观光小火车前。(资料图片) |
“呜呜呜……”伴着长鸣的汽笛声,满载游客的“阿鲁阿家号”观光小火车又一次驶出了站台,穿行在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间。
沿途,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湖水、整洁的院落,见证着鲁家村这个浙北小山村7年来的蝶变,也述说着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扎根乡村的奋斗历程。
2011年,是鲁家村村民口中的“发展元年”,这一年朱仁斌放弃经营多年的生意,回村当起了党支部书记。那时的鲁家村村集体负债1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万元,是一个全县挂了名的贫困村。
刚上任,朱仁斌就被泼了盆冷水:全县187个行政村环境卫生检查中鲁家村排名倒数第一。这让鲁家村成了全县的笑柄,更深深地刺痛了这名中年汉子的心。回到村里,朱仁斌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咱们穷也要穷得干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个翻身仗。
这仗怎么打?看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村庄,朱仁斌没有半点退缩,向全村百姓立下了创建美丽乡村的“军令状”。
干事就要花钱,对于当时村账户只有6000元的鲁家村来说,经费是个大问题。朱仁斌想尽办法,多方筹措资金。首先,盘活土地资源,筹得500多万元,紧接着,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补助金,最后,实在没办法,就向在外乡贤募捐了300万元。拿着这些钱,从购置垃圾桶到清理臭水沟,从拓宽村道到建设文化礼堂……马不停蹄地干了一整年。2011年底鲁家村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而后逆袭成为全县环境卫生考核第一名。
此时的鲁家村看上去很美,但没有产业支撑、缺少造血功能,乡村的美迟早要褪色。朱仁斌又一次陷入思考。
机会总是眷顾敢想敢干的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多年经商的朱仁斌眼前一亮,敏锐觉察到鲁家村发展的机遇来了。山不够高、树不够茂,这些过去一直限制鲁家村发展的自然劣势,在朱仁斌眼里却成了开办农场的天然优势。近万亩荒废的农田和低丘缓坡中,布局着蔬菜农场、果园农场等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4.5公里长的小火车道将其串联成一个乡村大景区。朱仁斌心中有了规划。
方向有了,但18个家庭农场的招商工作可是硬骨头。前前后后半年里,朱仁斌和村干部们一家家去找有意向经营的人。
“真是被他的坚毅和执着所感染。”朱仁斌的5次登门劝说,让陈贤喜下定决心承包了村里300亩土地,成为首批入驻的农场主。
“痴人说梦”“哪里来那么多钱”,项目启动之初,很多村民质疑声不断,都不愿意流转土地。朱仁斌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方案讲前景,最多的一户来来回回跑了近20趟。最终,8000亩土地逐步流转到位。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探索中,“公司+村+家庭农场”的“鲁家模式”逐渐清晰起来。村里成立乡土农业发展公司,对农场进行统一品质监管,经营统一运作,品牌统一宣传。18家农场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自主建设,自主经营。村民除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在村里就业后的工资外,每年还将获得一笔不小的分红。这种统分结合、共建共享的经营模式,照顾了各方利益,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伴随着村子的快速发展,朱仁斌更忙了,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汗水都投入到田野之中。白天,他带着投资方奔走在各个施工现场,晚上,又与村干部围坐一起讨论远期规划。为了村里的发展,朱仁斌将自己经营的水泥浮雕厂转让了出去。儿子上高中了,他连儿子在哪一班都不知道,家长会更是一次没去过。
“你瞧瞧,哪个村书记有你当得这么累的?”妻子常常心疼地说。
“我是农民,就算累也要累倒在田里。”朱仁斌每次都用同样的话来安慰妻子。
果蔬农场建起来了,药材农场建起来了……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一一开门迎客。2016年4月,小火车开通运行的当天吸引游客2万余人。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至3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56万元,村集体资产达1.2亿元。
好消息接踵而至。鲁家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全国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朱仁斌本人也被授予浙江省好支书、浙江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等荣誉。
“未来还有无限可能。”面对成绩,朱仁斌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打造“田园鲁家”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鲁家村为核心,辐射周边3个村,带动大家一起富。2017年7月,“田园鲁家”项目被纳入国家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
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小山村徐徐展开,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鲁家村的乡村振兴传奇还在续写。(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