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广西:“阳光+科技+机制”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

广西:“阳光+科技+机制”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紧密围绕农民群众关注的强农惠农富农资金落实问题,通过构建“阳光+科技+机制”模式,不断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着力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确保了强农惠农富农资金的有效落实,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实行阳光公开,推进涉农资金监管社会化  
  落实公开主体。明确农业、卫生、林业、民政等25个涉农单位为公开工作的责任主体,承担向群众公开涉及本部门本系统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资金信息的职责,确保公开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使群众能够及时跟进监督落实。
  细化公开内容。把群众关心的内容作为公开的重点,将良种补贴、新农合补偿、退耕还林资金等20多类主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补贴的范围、对象、标准、补贴方式、办理程序、主管实施部门、实施时间、投诉举报电话等内容全面公开,并及时公开补贴资金动态兑现情况,让群众针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丰富公开形式。以全区15个纠风工作联系点和14个试点县为示范点,积极打造纠风惠民“阳光村”、“阳光社区”,并利用公开栏、小电影、宣传手册等载体,全方位公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资金信息,促进政策和资金阳光透明、规范运行。目前,全区14个市共创建纠风惠民“阳光”示范点4000多个,制作惠农政策公开栏和宣传栏5600多块,播放惠农政策宣传小电影2500多场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手册400多万册。
    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涉农资金监管动态化 
  实施远程宣教。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广西纪检监察网”、“八桂先锋网”开设“惠农政策”栏目,组织11个主要涉农单位将44项涉农资金政策上传远程教育平台和网络平台,在全区进行敞开式宣教,宣教范围覆盖全区1.4万多个行政村,方便群众通过网络了解主要涉农资金政策,进行跟踪监督。
  加强电子监控。引导和推动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建设民生资金电子监控系统,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系统信息查询、资金追踪、状态监测、预警纠错、网上督办等功能,对强农惠农富农资金下达、拨付、到位、发放、使用等流程进行实时监控,提升资金的监管水平,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目前,贵港市、玉林市等地的多个县(市、区)已率先创建启用了民生资金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资金违规问题700多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强化热线监督。发挥政风行风热线投诉举报平台的作用,对群众反映的强农惠农富农资金落实问题进行重点督办,并通过热线节目定期公布投诉举报件的办理结果,增强热线监督的实效。2012年,全区政风行风热线共受理解决农民群众咨询投诉2800多件;自治区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阳光在线》及《厅长在线》共播出涉农专题22期,举办了“热点专题面对面——‘安农工程’进农村”等活动,为农民群众解答咨询和解决实际问题560多个。
  完善机制建设,推进涉农资金监管长效化  
  建立健全合力监督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为抓手,分解细化工作任务,落实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形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纠风部门组织协调,牵头部门主抓落实,责任部门积极配合的监管工作格局,并将监管工作列入纠风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机关绩效考评和巡视工作的内容,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合力监管的效应。
  建立健全源头监督机制。前移监督关口,注重源头防治,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治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了责任落实、教育预防、收集研判、监督检查、反馈回应、民主评议等6大机制共18项制度,形成了从源头上强化强农惠农富农资金监管和防治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问题查纠机制。以群众信访举报为切入点,注重分析研究举报反映的涉农资金问题,通过转办、督办、直接查办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政策落实情况的日常监管。同时,以组织实施“安农工程”为载体,开展强农惠农富农资金联合监督检查,纠正违规问题171个,查处涉农资金政策落实中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件76件。此外,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针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惠农资金政策执行不到位,以及截留、私分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违规问题,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整改和查处。(林祖昌)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