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三公”经费节减逾二成的背后——既要花少 更要管好

  2013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0.1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9.54亿元。“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财政拨款支出比上年下降22.93%。
  
  6月24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和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2013年中央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列出了上述数据。
  
  钱花得少了,这无疑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最为切实的效果。而与成绩共存的,还有一些不该花、错花的问题,也被毫不留情地点名通报,给顶风违纪的部门单位敲响了警钟。
  
  “三公”经费降幅明显
  
  此次审计对“三公”经费予以高度关注。据媒体统计,工作报告用于介绍“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审计情况的篇幅达到1244字,占报告全文近十分之一。此外,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等有悖八项规定精神和“约法三章”要求的经费使用行为,审计报告也单列一条进行曝光。
  
  “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三公’经费使用作为审计的一项重点,有利于敦促各部门更严格地执行八项规定精神要求,进一步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资金使用习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说。
  
  这一变化并非无迹可寻。
  
  早在2012年12月24日,审计署部署2013年审计工作十项重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要求情况”已赫然在列。
  
  彼时,距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仅20天。
  
  在2013年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为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被写进工作报告。
  
  同年3月,国务院提出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为重点的“约法三章”。
  
  11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率先垂范下,各地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举措陆续出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亦按照部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中央八项规定,成为2013年举国上下妇孺皆知的热门词汇。
  
  收效究竟如何?数据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回应。
  
  根据决算报告,2013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中,与预算相比,压减最多的是因公出国(境)经费,合计支出16.63亿元,减少4.73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接待费11.52亿元,减少2.82亿元。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因公出国(境)经费降幅最为明显,减少2.82亿元;公务接待费其次,减少2.61亿元。
  
  “主要是中央各部门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境)团组,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减少了相关支出。”楼继伟介绍说。
  
  换而言之,这正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年多来最直观的成果。
  
  谁在顶风违纪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其2012年和2013年未经批准的“双跨”团组中,邀请自然科学基金会主管项目的1名工作人员持因私护照分别出访美国、加拿大,承担其费用4.12万元。
  
  ——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和加拿大开展页岩气技术考察团”2013年1月改变在美行程,前往拉斯维加斯停留3天,回国后报称当时在加拿大考察。
  
  ——2013年4月,林业局所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投资1.45亿元建设三亚接待处项目,还曾挪用5000万元棚户区改造相关资金用于购置土地。
  
  ……
  
  与往年不同,此次审计报告通报违纪违规行为不再以“一些部门”、“有的单位”含糊带过,而是点名道姓详细曝光。公众为之叫好的同时,也愈加关注报告中揭露的问题。
  
  在接受审计的38个中央部门及其389个所属单位中,14个部门本级和54个所属单位超标准、超预算或超范围列支出国(境)费用3229.53万元;6个部门本级和63个所属单位无预算、超预算列支公务用车费用1094.15万元,还发现转嫁或摊派公车运行费用66.72万元;4个部门本级和6个所属单位转嫁或摊派、自行调剂项目或其他支出用于公务接待266.85万元;23个部门超标准、超范围或虚列会议费支出1355.85万元,14个部门向所属单位等转嫁摊派会议费555.95万元。
  
  虚列、转嫁、摊派、挪用,种种问题充分暴露出一些部门权力过大而缺乏制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目前对权力部门的监督仍显不足。”
  
  审计报告中另一组数据也印证了高培勇这一观点。
  
  2013年度,审计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纪违法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刘家义指出,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不严的问题有近70%发生在中央部门所属的二三级单位。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单位性质种类复杂,管理链条长,接受监督检查少,管理规范程度低,违法违规问题比中央部门本级普遍严重得多。
  
  审计还发现,13个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29.75亿元。
  
  “中央部门主管的社会组织和所属单位不可避免带有政府行为,不能让它既做政府的‘手’又做市场的‘手’。否则,这个领域得不到监管,就可能成为腐败高发的危险领域。”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说。
  
  须治“年年体检年年病”
  
  审计报告揭露的问题中,有不少是“老面孔”,被点名的部门和单位也有不少“常客”。
  
  “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方面正在积极整改。”几乎在审计报告的每一部分,最后都有类似表述。年年如是。
  
  可为什么“年年体检年年病”?
  
  “一些单位和个人法纪意识淡薄,责任追究和处罚也不到位。”刘家义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
  
  他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列支“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以及层层滞留、虚报冒领、骗取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实行一案多查,坚决遏制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目前对于个人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有一套比较明确的措施加以惩处和纠正,但是对于部门,相关措施是滞后的。”高培勇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提出,一方面要加强对部门一把手的教育和管理,落实预算单位和负责人员遵守财经法纪的主体责任,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避免“问责无对象、追责无主体”,将问责落到实处。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也要切实发挥作用。”专家强调,派驻机构要真正担负起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责任。
  
  而作为管好政府“钱袋子”的首道关卡,三易其稿的预算法,尽管仍在修改之中,也被寄予了高度期望。
  
  “中央部门下属单位问题多发,就要尽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使政府与主管社会组织脱钩到位;一些部门权力过大,就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专家表示,对于表象下所隐藏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等深层次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深化改革。
  
  
链接@短评:

过好紧日子 管住钱袋子
贾亮

  2013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财政拨款支出同比下降22.93%。这一成绩说明,人民群众强烈关注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高企不下的严峻形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应该说,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直接体现,但我们更希望各地各部门能在“管住钱袋子”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广大党员干部能把“过好紧日子”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过去,一些党员干部平时大手大脚惯了,请无海参鲍鱼不成席,住无三星四星不愿意,把出国(境)考察变成了公款旅游,等等。“反正是公款,不花白不花。”这些行为是对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这次审计看,此类现象有很大改观,成绩有目共睹,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仍然突出,离中央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我们要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央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因为长期做好“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严格控制、精打细算把“紧日子”过好,既能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为百姓换来更多“好日子”,又能始终保持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扎实的作风取信于民。
  
  管住财政“钱袋子”,需要进一步在治理小金库、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上下功夫,真正把紧财政资金分配的总闸门和主渠道,从源头上斩断不良作风的“资金链”,堵住“三公”经费使用中的腐败漏洞;需要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加大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力度,大力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筑牢遏制公款浪费的“防火墙”;需要对那些顶风而上不收手、等待观望“换马甲”者严肃处理,形成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