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虚心纳谏 孙权用人不疑
刘备作为蜀汉的统治者,十分注意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来制定或修正自己的政策。如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法正迎刘备入川讨张鲁。法正劝刘备乘机图川,说:“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但刘备担心会“失信义于天下”,所以有所犹豫。庞统谏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备倾听意见,权衡利害后,终于下了图川的决心。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建议夺取汉中,益州后部司马张裕反对,刘备仍采纳了法正的建议,夺得汉中。刘备善于纳谏,但并不意味着他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相反,他对错误的建议是善于辨别并坚决抵制的。如坚持封黄忠及不对黄权、孟达搞株连等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孙权在用人问题上基本上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当周瑜破曹之后,威声远著,众臣都怀疑他会有野心,而孙权对周瑜深信不疑。又如诸葛瑾兄弟三人,各事一主。有人诬告诸葛瑾同刘备暗中有来往,孙权把诬告信交给诸葛瑾过目,并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能间也。”君对臣信任,臣则怀知遇之恩,尽忠效命。正如周瑜所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福祸从之”。这充分说明了他与孙权之间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封建君主的刘备和孙权,在用人问题上也有一些错误。如刘备早年用张飞守徐州就是用人不当。在晚年又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而错杀刘封、彭羕等。而孙权也是“性多娆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他以帝王之尊,越到晚年,越听不进逆耳之言,容不得鲠骨之臣。不过,总的说来是功大于过,所以他们的用人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孙权在用人问题上基本上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当周瑜破曹之后,威声远著,众臣都怀疑他会有野心,而孙权对周瑜深信不疑。又如诸葛瑾兄弟三人,各事一主。有人诬告诸葛瑾同刘备暗中有来往,孙权把诬告信交给诸葛瑾过目,并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能间也。”君对臣信任,臣则怀知遇之恩,尽忠效命。正如周瑜所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福祸从之”。这充分说明了他与孙权之间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封建君主的刘备和孙权,在用人问题上也有一些错误。如刘备早年用张飞守徐州就是用人不当。在晚年又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而错杀刘封、彭羕等。而孙权也是“性多娆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他以帝王之尊,越到晚年,越听不进逆耳之言,容不得鲠骨之臣。不过,总的说来是功大于过,所以他们的用人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