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史书记载,张伯行字孝先,今河南兰考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历官二十余年,官至礼部尚书,以清廉刚直著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被誉为“八一巡抚”,康熙曾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有史料说,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 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赴任后,张伯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 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这段名言,这就是张伯行“八一巡抚”美誉的来历。通过这篇檄文,张伯行公开宣布谢绝一切馈赠,不受一分一毫。对于百姓所得,张伯行视为民脂民膏,力求赋税宽简,果断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深受百姓拥戴。
然 而,当时官场险恶,两年后,江苏发生辛卯科场案,由于牵涉出了两江总督噶礼,案子迟迟没有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不料,嘠礼却串通同伙上疏诬告张伯行。为了暂且维护地方稳定,康熙皇帝不得不下令将张伯行和噶礼同时解职。扬州百姓听到张伯行被免职的消息之后悲愤异常,哭声震动了整个扬州城。第二天, 扬州的老百姓拥到张伯行的住处,为他送行。人们知道张伯行一向清廉,从来不接受礼物,就带来水果和蔬菜。张伯行婉言谢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 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由于盛情难却,最后张伯行只收了老百姓送的“一棵青菜、两块豆腐”,谓之“一清二白”。
后 来,由于康熙对张伯行倍加呵护,使他淌过了许多险山恶水,几上几下,躲过了权臣的压制排挤。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听从他的建议。雍正元年,即1723年的9月,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1725年的2月16日,张伯行病逝,享年75岁。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 勤职守”,盖棺论定了张伯行的一生。
至 圣先师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亚圣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周敦颐《爱莲说》直抒胸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唐罗隐《夏州胡常侍》诗云:“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明于谦《石灰吟》诗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有一首名作:“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顶是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显而易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守身如玉,一清二白”,自古就是清官廉吏追求的思想境界。
在 当代,毛泽东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这样,他们上善若水,自奉俭薄,大公无私,告别官国,一心追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至高境界。比如,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喝一杯茶水也要付钱,亲戚托他找工作一概拒绝;周恩来到公园视察也要自己买门票;刘少奇从不收受别人的礼物;陈云的信条是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动;胡耀邦胞兄“三代为农”等等故事都被传为佳话。
毋 庸置疑,“贪欲尽头是毁灭,清廉极处能升腾”,做贪官是死胡同,做清官是阳关道。然而,“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做清官“知易行难”,道理大家都懂, 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要想做“一清二白”的清官好官,非壮士断腕、痛下决心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不可。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清官必须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做起,从拒绝一次吃请、排除一次贪欲、战胜一次说情做起,慎始、慎微、慎终,那样方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