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听:高层回应反腐三论调
今年两会期间,反腐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从坊间热议,到会场讨论,两会内外,反腐话题无处不在。就在大家期待反腐推向深入、打下更多老虎苍蝇的时候,一些异样的声音却又冒了出来,什么别反腐啦,反腐会影响经济,反腐管得太紧了,反腐应该歇歇了。
这些论调并不新鲜,此前媒体上也屡有文章加以反驳,但种种杂音还是不绝于耳、不曾消停。其实这些论调本来既站不住脚,又不得人心,但经过乔装打扮、广泛传播却极容易误导公众、混淆视听。这不,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不约而同站出来明确表态,回应反腐三论调。
◎回应“反腐影响经济”论
6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的审议。
随着反腐的强力推进,反腐影响经济论时有冒出,不仅国内有人散布这种论调,连有些外媒也跟着起哄炒作。去年6月,美国福布斯网站就刊文表示,中国大力反腐有代价,或将影响经济。
“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昨天,习近平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一语点破“反腐影响经济”这个伪问题。
为习近平这句话佐证的,是放在面前的活生生的例子。一度是腐败重灾区的江西省,在狠抓反腐倡廉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的同时,实现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线飘红。
挑刺者可能要说了,仅靠一个例子论证“反腐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是不能说服他们的。好吧,鉴于时间和场合的原因,总书记没能对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可是却在那句话里提到了一个关键点“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这个点,正是驳斥“反腐影响经济”的最有力的一击。
持“反腐影响经济”论的人,常常拿这些说事儿:打击赠送节礼,高档粽子、月饼礼盒销不出去了;严管公款吃喝,高档酒水食材价格跳水了,不少高端餐馆经营不下去了;控制会务支出,星级酒店纷纷“弃星”了,不少会务公司破产了;严管工程上马,地方的一些“投资”跟不上了,“建设”被耽误了……
乍一看,反腐好像还真的打击了市场、影响了经济。事实上呢?不然,依靠官员“礼尚往来”、干部大吃大喝、领导奢侈挥霍、大搞政绩工程、政府公款买单的经济,那是要不得的“腐败经济”。
总书记看得很明白,所以才谈到反腐实际上“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言下之意,依靠腐败驱动的经济,那是不可持续的,很不健康的。
事实上,任由腐败蔓延,即使一时能让个别行业得到非常规高速发展,但最终会增加经济泡沫,加剧国有资产的流失,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的不信任,最终不仅会拖垮经济,更会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
相反,反腐不仅可以杜绝“腐败经济”的生存空间,还能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新红利。试想,减少权力寻租、整治“吃拿卡要”,管好用好了财政资金,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保障了市场的公平,中国经济何愁不能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持续健康”发展呢?
◎回应“管得太紧为官不易”论
3月5日,刘云山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因为“为官不易”就“为官不为”?那是耻辱!
5日,刘云山在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随着各种约束的收紧,有些人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对此,刘云山明确表示,其实为官不易是正常的,为官容易了反而不正常。
可不是这样么。为官本来就该不容易,权力理应受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为官者自在逍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各种隐形福利待遇也越收越紧。纪律严起来,规定实起来,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有些官员受不了大喊为官不易,那只能说明以前真的是为官太易了。
发发牢骚,感叹“为官不易”,或许尚有原谅的余地。但有些干部打着“为官不易”的借口,却开始占位不干事、“为官不为”了。
有的人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有的人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更有人吐槽“多干多错”,玩起大撒把。
对这样的干部,刘云山批评,“为官不为是官之耻辱,为官有为才是官之本分”。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干部就要干事,既然当了官,那么就应该有为官者的担当。以前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而现在应该是“食民之禄担民之忧”。党员干部吃的是人民群众的俸禄,端的是人民群众的饭碗,不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行吗?
“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没有资格做领导干部的。”刘云山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警告那些牢骚满腹、怠政惰政的党员干部:位子是干出来的,不是坐出来的;占着位子不干事,迟早会出事。
◎回应“反腐可以歇歇脚”论
3月4日,王岐山参加政协民建、无党派界别联组讨论。
“永远会面对与腐败的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4日下午,王岐山在民建、无党派委员联组会上的两个“永远”再次指向了反腐可以歇歇脚的谬论。
就在前一天,河北省委常委景春华落马,中央打“虎”再下一城。回看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屡出重拳,超过60名中管干部被查,斩获颇丰。然而,在人们为之拍手称快之时,也出现了别样的声音,其中就有“反腐可以以歇歇脚”的怪论。
持此论者,或是躺在打虎拍蝇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认为反腐成效显著,喘口气、歇歇脚无伤大碍;或是认为这么查下去打击面过大,还是悠着点、到此为止。
先说前者,中央重拳反腐,成绩固然可喜。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腐可以松口气、歇会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冷静地告诫:“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能说反腐越深入,触及到的问题越棘手,哪有歇歇脚的说法。否则,反腐只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这种说法昧于时势,也自将消失于停不下来的反腐风暴中。
与之相比,后者则更显居心叵测。这种声称反腐要悠着点,要适可而止的声音,无非是想制造思想上的一些混乱、迟滞反腐的脚步。出现这样的言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反腐势必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会使一些人心里憎恨,希望反腐快点结束。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人人自危、人心惶惶”。但对百姓而言,哪有什么反腐快点结束的想法。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我们就将反腐进行到底,在反腐问题上岂有上限、终点之说?
“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 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再次向反腐歇歇脚的论调鲜明亮剑,“沾沾自喜”显然是一种误判,“到此为止”更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