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大数据解析:2015反腐败形势与任务之五

党心民心 贵过黄金

75.8%城乡居民对反腐败满怀信心 

2014年,75.8%的城乡居民对反腐败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2012年,这个数据是60%。 两年时间提高15.8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干部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有了大幅度提升。 这一直观而又积极的变化,显示出我们党将正风反腐进行到底的政治决心和政治定力得到广泛认同,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成果深得党心民心。

大大的“信”字矗立起来 河北省退休工人老钟是一名老党员,2012年刚从电视上看到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时,曾认为这是“一阵风”、“不会有太大效果”。 如今,老钟的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八项规定顺民心、解民意,关键是‘动真格’,老百姓举双手拥护!” 其实,像老钟一样,对中央抓八项规定落实、纠正“四风”的行动一开始持怀疑态度、后来转为坚信的,可以说大有人在。人民网所作一项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网友认为作风建设只是一阵风的比例为11%,而2014年,这个比例锐减为3%。

(如图所示,2014年和2013年相比,认为作风建设只是一阵风的网友人数有了明显变化。)

事实胜于雄辩。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按照中央部署,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像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敲下去,以驰而不息正风肃纪的实际行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誓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的坚强决心——国家统计局在22个省区市开展入户调查,结果显示,87.2%的群众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得到了有效贯彻。 向来挑剔的网民,也不吝为作风改进点赞。 “@胡川妮”说:“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正是百姓所盼望的。”“山东大善”说:“为八项规定叫好,一定会带来气象一新。” 一位网友还写了一首《七绝·有感于中央八项新规》的诗:“歪风嚣张正气隳,中枢亮剑响春雷。清风吹得乾坤朗,不信民心唤不回。” 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正所谓“徙木立信”!两年来,我们党通过“徙”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之“木”,一个大大的“信”字,如今已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高高矗立起来。 这个“信”字,不仅包涵着“信用”,还包涵着“信心”,更包涵着“信任”。

在党风正民风淳中感受清凉 “甚至母猪下了崽都请客,让客人随份子,莫得法子呦。”这是记者两年前在重庆市城口县采访村民老张时听到的感叹。曾几何时,如这位村民一般,很多人尽管对陈规陋习不

赞成,但无力改变,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 现在,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观。让我们来看两个例证: 往年全县户均1万多元的人情随礼花费,现在少了一半多。当地干部群众都觉得松了一口气:“盼望党中央抓党风的力度加码,对社会不良习俗的冲击能再大一些。” 这是辽宁省沈阳市纪委在所属康平县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 前不久,央视播出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这样一段情节:在河北省沽源县平定堡镇,原党委书记岳树旺为女儿大操大办婚事而被撤职。该县以此为鉴,出台制度,严控公职人员婚丧嫁娶的酒席桌数和规模,不仅管住了干部,民间也不像过去那样大操大办了。平定堡镇纪委书记李雪彦说:“这会儿就是自己亲戚闹上两三桌,大伙儿乐呵乐呵,举办仪式有那么个意思就行。” 类似的事例,在全国各地持续不断地大量地发生着。 “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之际,新华社与美兰德信息公司联合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范围设定为28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改善最为明显的官场陋习”这一问题,有69.1%的被访者选择了“公款吃喝、挥霍浪费”,有27.3%的被访者给“讲究排场、铺张浪费”投了赞成票。这个数据,反映了群众对党风政风变化的感受。而党风政风这种积极的变化,正有力地影响着、作用于社风民风。

“党风政风是影响风气的主力量。”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不论是内化的价值判断,还是外在的衣食住行,公职人员、精英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往往会被放大,成为决定风气走向的关键。比如,有领导干部在公款吃喝上展示“丰富”,民间的看法也就愈加趋向于“日子过得好不好,看饭桌上盘子多不多”,大吃大喝风于是越刮越劲。 官德引导民德,党风决定民风。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可喜的是,正党风以淳民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形成:公款吃喝日趋没落,民间“光盘行动”风生水起;政府不在排场上讲究,社会上大操大办亦开始刹车;干部戒除了奢靡,勤俭节约文化传统回归的脚步也骤然加快……人民日报就此刊文指出:我们的社会,正气上扬、浊气下降,理性增强、戾气渐消,崇清尚俭、崇德向善、崇实守法的新风尚正在生长,人们的信心足了、干劲大了。

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4年,涉及“反腐”的媒体报道达到2892962篇,涉及“中央纪委”的媒体报道949733篇。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不完全统计,相较于2013年,媒体报道和舆论热度再度大幅上升。

(图解:人民网、新华网统计,2014年涉及反腐败和中央纪委的媒体报道日均量超过5000篇次。日均报道量在2000篇次以上即算热度高。)

舆论的热度,反映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程度。而且,深入探寻的话我们会发现,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呈现出一种久违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纪委监察部宣传单位凭借先人一步的深度思考、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和精彩纷呈的内容,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媒体的关注和群众的关心,没有止步于“打虎灭蝇”的数量上,而是延展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价值观的较量”等较深层次—— 针对党中央对周永康、徐才厚等腐败案件的查处,网友纷纷发出“中国好声音”。如网友“就爱反腐败”发帖:“腐败打破公平正义的底线,使起点公平及机会公平的原则被扭曲。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定能修复被腐败伤害的公平正义。”网友“申爱民”则指出:“反腐打造出来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最大的红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权威媒体开始探讨“反腐败”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指出“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并在舆论场中抛出了一系列的拷问:当看到领导干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你是愤怒、嫉妒还是羡慕?当遇到索要红包的医生、老师、教练,你是举报、拒绝还是顺从?当看到贪官受审的新闻,你是感叹伸手必被捉,还是觉得他后台不够硬…… 拷问,启迪人们深思。网友“思并快乐着”在发帖中勇作自我剖析:“是不是刚刚还在发帖痛骂腐败,紧接着又在考虑给领导过节送礼的问题?”湖北省纪委干部陈国良说:“为什么中央在加大正风反腐力度的同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我理解,这是从深处下功夫,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 正风反腐越往深处走,就越是拷问道德观念,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而在持续的热议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趋于统一,理念逐步升华。网友“亲身感受”提出:“当正风反腐延伸到社会价值观的深度较量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者,是精神力量的提供者。”深圳市委干部黄宣元认为:“在思想上扶正祛邪、补足钙质,让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真正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和文明重建的过程,它将为反腐败、重构政治生态提供最为深厚的土壤。” 尽管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党心民心所向,无可阻挡,我们必将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国纪检监察记者 师长青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防反弹、防回潮任务依然艰巨 真刀真枪,严防“四风”反弹

重查处,严问责,是今年纠正“四风”两把利剑

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向全党表明了中央“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的坚定决心。

仅仅10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改进作风工作连续第二年成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开年议题”。

这次政治局会议2124字的新闻稿里,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容达903字,占了近半篇幅。会议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坚决防止不良作风反弹回潮。

相隔甚短,两次备受瞩目的重要党内会议,均强调坚决防止不良作风反弹,这强烈表明,党中央加强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不变,紧盯问题、久久为功,持续端正党风的步伐不变。

防反弹——必须聚焦突出问题

201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作风类违规违纪问题5.3万起,处理党员干部7.1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万人。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87.2%的群众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得到了有效贯彻。

然而,不良作风积习甚深,稍有松懈,刚刚压下去的问题就可能死灰复燃,防反弹、防回潮任务依然艰巨。

1月21日,上海市纪委公布了对“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事发当夜,黄浦区部分领导干部公款吃喝一事的调查处理情况。给予黄浦区委书记周伟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给予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彭崧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给予黄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吴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处分。

这一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的事件,直接反映出当前“四风”问题树倒根在,其“病原体”并未销声匿迹。

即使在正风肃纪的重压之下,不正之风尤其是“四风”问题也表现出相当的顽固性。

比如,2014年前两轮中央巡视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的“顶风违纪”,成为巡视反馈的普遍问题。

而综合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发布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有关数据,单以公款大吃大喝问题为例,2014年2月以来,上升态势十分明显。这固然与“越往后执纪越严”的趋势直接相联系,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严执纪后,“顶风违纪”依然不断。

另外,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于2014年12月17日开通的“元旦春节期间‘四风’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五周多以来,分别曝光155起、157起、106起、97起、105起。这其中还不乏新问题、新表现,比如河北省承德市住建局正处级干部朱凤惠任市住建局局长期间,要求承德市公交集团总经理为住建局职工及部分家属办理了免费停车证,变相发放福利,就是一种“四风”的新变种。

其他诸如“化整为零”公款报销、用电子礼品卡送礼、公车换身份、公费养私车、评比表彰沦为权力寻租工具、阴阳行程单骗报销等披上“隐身衣”的“四风”问题依然易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次全会上批评的领导干部在社团兼职问题,也是屡见不鲜。兼职的领导干部们乐此不疲,丝毫没有“玩过了”的感觉。仅就书法协会来说,日前人民网公布的一份名单显示,目前还有河南、湖北、海南等12个省份的16名官员仍在该省书协兼任领导职务。

根据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督查调研组从16个地区、6个中央和国家机关、6个中央企业和中管金融企业了解的情况看,“慑于压力不敢做的效果比较明显,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的自觉性尚未普遍形成;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禁而不绝,搞变通现象较为突出;制度不落实的顽疾仍然没有解决,‘稻草人’现象亟待破解”。

“加强对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公务接待、公车配备等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警惕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查处公款吃喝、旅游和送礼等问题”。五次全会为今年的作风建设,指明了重点突破的方向。

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选准目标、集中火力,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防反弹、防回潮才能找到抓手和着力点,作风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重查处——发挥纪律审查威力

“力度会不会减弱?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

近日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线访谈时,一位省纪委书记谈到一些基层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顾虑和担忧。

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对此作出了斩钉截铁地回答:“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不仅不会变化,而且还要踩着不变的步伐,“扩大成果、不断深化”。

“中央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抓‘四风’要首先把中央八项规定抓好,抓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翻开近期热销的《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读者会发现,“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专题,以24页正文、36段摘编,成为全书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章节。

分析十八大后两年多来召开的2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作风建设直接相关的有12次,其中,6次专题研究作风建设相关具体工作,还有1次政治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政治局成员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情况。

打赢正党风这场输不起的斗争,党中央铁了心,也横下了心!

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攻破“四风”坚冰,必须动用纪律这一管党治党的“法宝”,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形成有力震慑,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观望侥幸之心。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越往后执规执纪越严的氛围愈来愈浓烈:

2014年前7个月,江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涉及“四风”问题1078起,处理1458人,党纪政纪处分431人,同比分别增长285%、288%、173%;

2014年1至8月份,山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308起,处理4308人,党纪政纪处分1256人,分别超出去年全年的76.3%、102.5%和187.4%。

从全国来看,2014年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处理人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是成倍增长。

 

而在威慑力巨大的点名道姓公开曝光方面,去年中央纪委监察部7次对3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各省区市纪委、监察厅(局)先后136次共对788起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曝光。

重点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趋势一目了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正风肃纪工作的力量也在稳步增长。

2014年3月下旬,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进行了十八大后的第二轮内设机构调整。此轮调整后,在不增加编制、机构和人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挖潜,党风政风监督室进一步强化,内设的纪检监察室由8个增至12个,直接从事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人员增加了100多名。改革后,执纪监督的力量占到内设机构人员的70%。

而在这十二个纪检监察室的规定职能中,均清楚写入了,“督促联系地方和单位监督对象加强作风建设,监督检查中央关于作风建设规定的执行情况,调查处理严重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

同样的“三转”模式,也传导至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预见,在中央坚定决心的鼓舞下,在五次全会明确部署的指引下,在“三转”持续推进的支撑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将受到更为有力的回击。

严问责——“鞭子”高举抓常态

“对顶风违纪搞‘四风’的,不仅要处理违纪者本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扬起问责“长鞭”,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态度坚决、措施明确。

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叶青纯透露,去年王岐山同志曾两次对他进行约谈,就北京的反“四风”工作作出指示,督促从严执纪。

约谈,是对责任的有情提醒;问责,则是对失职的无情惩戒。对于作风建设的责任落实与追究,今年将更加深入。

《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都必须重视党的建设”,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这无疑是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一种清晰描述,也说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和纪委必须履行的天然职责,是必须竭尽全力的“使命”。

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履行,是党风建设持之以恒抓下去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正党风这场“输不起的斗争”,要靠“两个责任”的落实来赢得。

明确对于作风问题的追责问责,则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重要特点,这无疑为持续形成遏制“四风”反弹的高压态势,提供了制度支持。

“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责”,对“‘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的,“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此次全会规定的作风问责情形十分清晰且严肃。

更重要的是,全会还决定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典型通报制度”,这将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曝光制度一样,对不落实责任的党组织、纪委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慑,仿佛一条扬起的鞭子,使责任的落实更有效、更长效。

在中央有关精神的指引下,一些地方和单位也早早地在作风问责上摸索探路: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处长李行等人公款旅游、接受超标准接待,办公厅主任周晓飞被问责;

山东省德州市对暗访抽查中发现的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庸懒散”典型问题的22个单位进行责任追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政协以调研为名变相公款旅游,市政协领导班子被集体问责,其中市政协主席景宪法因负主要领导责任,构成失职错误被免职;

浙江省台州市对存在超标安排会议用餐、违规发放补贴等问题的温岭市工商局有关领导进行问责,给予负有领导责任的市工商局局长和一名副局长党内警告处分;

江西省上饶市纪委针对广丰县农业局3个下属单位违规发放过节费问题,给予县农业局分管财务副局长龚射金党内警告处分,对时任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少华予以诫勉谈话,并对此案进行了通报。

而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党委近期还结合实际,出台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有关意见,为作风问责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

可以预见,2015年对作风问题的问责将进一步促使党委、纪委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扛起并落实责任,从严从紧、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改进工作。(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记者 杨巨帅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

 

作为监督者,自身不干净,就不能有效监督别人。监督实效打折扣,就谈不上担当;不能担当,又如何体现对党忠诚?干净,是做到忠诚和担当的关键。

以铁的纪律建设过硬队伍

2014年岁末,媒体盘点年度反腐热词,“严打‘灯下黑’”入选其中。去年,全国查处上千起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这再一次说明: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避风港”,纪检监察干部也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自身监督和解决“灯下黑”问题,对于“害群之马”绝不手软、坚决查处;纪检监察机关真正实现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依然任重道远。

与此相应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又一次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防止“灯下黑”,严肃处理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五次全会提出今年工作总体要求中,“以更严的纪律管好纪检监察干部”的表述引人注目。

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常委会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学习研究、坚持民主集中制、改进工作作风、遵守党纪国法和严于律己等五个方面带头作表率,同时在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监督方面重拳频出。

2014年3月,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成立。5月份10天之内,中央纪委机关两名厅局级干部魏健和曹立新受到查处。消息甫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纪委猛锤重敲‘灯下黑’是反腐败大手笔的延续。”这是媒体的评论。“没想到各级纪委连‘自己人’都查,而且点名道姓通报。”这是网友的反应。

不遮丑、不偏袒、不护短,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态度严惩执纪违纪者,并点名道姓公开通报,向社会表明纪检监察机关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自我净化的坚强决心,说明解决“灯下黑”问题绝不是一句空话。

两年来,通过深化“三转”、组织制度创新等举措和途径,纪检监察机关在自身监督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同时,五次全会报告也清醒地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反映党员干部问题线索擅做取舍,选择性办案者有之;违反审查纪律,跑风漏气,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者有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搞“四风”者有之;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者亦有之。

2014年10月下旬,山西省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组织检查组,对省纪委机关与9市52个纪检监察机关和单位的作风纪律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太原、临汾等6市10县22名纪检监察干部存在工作日中午、办案期间聚餐饮酒,工作时间炒股、购物、办私事,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离岗,弄虚作假等4类违反作风纪律的行为。

在反腐败高压形势下,身处塌方式腐败“风暴眼”之中,这些纪检监察干部仍对纪律要求麻木不仁,反映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宽己严人的不良心态。那么其他地方呢?人民网舆情显示,网民反映各级纪委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对中央、上级纪委政策执行不力,有的消极处置群众监督和信访举报案件,有的甚至纵容打击报复行为,充当贪腐官员保护伞等。

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是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明确要求。

有群众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不干净,怎么查别人?”不能有效监督别人,就谈不上担当;不能担当,又如何体现对党忠诚?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干净是关键。

要做到干净,就必须以更严的纪律看好自己的门、管住自己的人,对“自己人”违纪违法零容忍。这看起来好像不近人情,其实在从严要求中体现了对干部的真心关爱,体现了对纪检监察事业的担当和对人民的负责。(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记者 张国栋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
 

对一封邮件的回复:聚焦聚焦再聚焦

近日,本刊编辑部收到某省纪委干部一封有关深化“三转”的邮件。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邮件反映的“三转”中的困惑及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代表性。编辑结合对中央有关“三转”要求,以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的理解作了回复。现将两封信一并刊发。

——编者

编辑同志:

你好!

前几天,省某厅纪检组一名干部来电问我,“三转”有没有相关文件规定,他们好以此向主要领导报告。我说到目前为止,中央纪委、省纪委从未就“三转”下发有关规定文件。能感觉得到,他对此答复有些失望。

实际上,自开展“三转”以来,这样的电话也不是第一次接到。挂了电话,回想这两年“三转”情况,感到深化工作难度大,特别是在市县两级。工作中有些困惑在此反映一下,希望予以关注。

一是推进“三转”面上不平衡,工作进展和成效逐级递减。中央纪委率先垂范给各地做出了榜样,省级纪委迅速行动,聚焦主业主责成效明显。市级纪委总体上实现了回归本位,但仍有部分履职越位,有的市纪委还在扮演党委、政府的“救火队”。县区纪委相当一部分转职能不到位,理解偏差、态度观望、动作迟缓、阻力重重,有的至今还在从事“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发展扫清障碍”的走访服务工作。至于乡镇纪委,人少杂事多,更是不知道如何转、转了以后干什么。

二是各地在“三转”过程中,仅有党章原则性规定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这一理念指导,在具体问题把握上没有统一标准。经常遇到地方纪委和派驻机构向省纪委请示,某项具体工作是否属于纪检监察职能范围。没有正式文件依据,“三转”有时候难免名不正言不顺。

三是部分地区“三转”缺乏党委、政府支持,推进难度大。“三转”在纪检监察系统已逐步深入人心,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观念转变还不够。大家普遍感到,党委、政府没有转,纪检监察机关很难转得动,转了也白转。在县一级,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这里,相应提几点建议。希望上级纪委出台具体文件,对纪检监察机关职能定位、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等作出细化规定、划出禁区;强化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职考核评价,避免转与不转一个样;明确界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两个责任”分不清,“三转”就很难真正到位。

就谈这些,祝你们工作顺利!

沈明伟(化名)

2015年1月23日

 
 

明伟同志:

你好!

邮件收悉。从当前实际看,你谈到的困惑和期望很有代表性。深化“三转”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中央和中央纪委有关要求,以及对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的理解,也谈几点想法和你交流。

第一,“三转”确实存在不平衡、不到位的问题。这一点突出反映在转职能不到位上。一些基层纪委被动转的多、主动转的少,形式上转的多,工作思路、工作重点转的少。一些地方纪委手依然伸得太长,明显不符合“三转”要求。去年八九月,引起网民围观的“江西省赣州市一乡镇纪委发文件批评机关食堂菜里没肉”一事,虽然极端,但也让人们再次审视“三转”的紧迫性和难度之大。“以前摊子铺得那么大,非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占去我们一半左右的精力。”西南某县纪委一名干部反映,“三转”以来情况有所改观,但存在形式上退出、实质上仍被动参与的问题,聚焦主业还远远不够。

清理议事协调机构与转职能密切相关。目前,省级纪委牵头或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基本上清理到10多个,同时也有不少市县纪委保留的在20个左右。单从人均比看,相对于市县级纪委分别五六十人和约30人的编制,保留10个以上议事协调机构应该还有很大清理空间,特别是县级纪委。

“参加的领导小组多,一年两三百个会是常事,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这是一名县纪委书记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据了解,有的县纪委牵头的每个领导小组,平均每年开会10次以上。以此推算,20个议事协调机构就要开200多次会,加上委局机关其他会议就更多。这样一来,陷入文山会海,哪里还有精力顾及主业?

此外,有的地方取消或退出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少,但更要看保留了几个,都是什么。比如,去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纪委下发通知,取消或退出241个。虽然看起来退出很多,但保留的18个里,还包括市“美丽岑溪·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保密委员会、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等,显然不符合“三转”的要求。

图说:某县监察局局长“三转”前平均每年参加会议的天数约144天,占全年250个工作日的58%;“三转”后平均每年参加会议的天数约75天,占全年工作日的30%。

图说:某县纪委书记和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三转”前后在各种议事协调机构兼职数量变化

所以说,五次全会报告强调,“深入推进地市级纪委清理议事协调机构,重点研究探索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问题”,针对性非常强。转职能是“三转”核心。深化“三转”,首要的是紧紧咬住监督执纪问责的本职,坚决把不该承担的工作交出去,收缩战线、聚焦聚焦再聚焦。推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三转”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基层反腐败战斗力。只有这样,中央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查处力度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希望出台“三转”具体制度规定,恐怕要落空。凡事都要上级有具体、细化的明文规定和要求,才可能去落实、去推进,这是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惯性和心理惰性,现在必须转变了。推进“三转”是党章规定、中央要求、形势需要,实践证明也行之有效。如果有人还在观望,等待上级的文件通知和政策,只能说明他思想还没转过来,担当精神和工作主动性不强。有道是,对于装睡的人,怎样的呐喊都是沉寂,对于不愿迈出的双脚,所有的道路都是禁区。五次全会报告强调,“进一步解决组织、形式转变后思想认识的深化和工作的到位问题”,可谓切中要害。

对于有的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不清楚到底该承担哪些工作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紧扣党章规定。纪委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章对纪委主要任务有明确规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学好党章、牢记党章。深化“三转”的依据就是党章这个党的根本大法,各级党委和纪委主要领导应真学学深学透。

另一方面是联系实际、以上率下,一级带着一级干。省级纪委把不该承担的工作交出去了,市纪委自然就知道哪些活不能再揽了。比如,2014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将原牵头或参与的10项工作移交给区直相关部门;今年1月5日,石嘴山市纪委监察局将原来牵头或参与的11项工作移交给相关市直部门单位。反过来,像江苏省某县纪委去年还在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市纪委就不知道吗?

第三,党委、政府能否同时转的问题,实质上涉及“两个责任”的落实,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反映,许多工作依靠同级党委、政府以及班子成员支持,所以导致在“三转”上,“退出不彻底、拒绝参与显得底气不足”。这完全可以理解。五次全会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会,第一条就是党中央从严治党的鲜明立场、坚决态度和强有力措施,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正因为如此,抓住党委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显得尤为关键。啥意思?党委若是真正扛起主体责任,必定重视和支持纪委工作。可以说,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是深化“三转”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纪委应下功夫抓下级党委的主体责任。

同时,“三转”不到位,也不能一股脑地将原因推到同级党委、政府身上。如果是自身担当精神和主动性不够,拿党委、政府不支持做挡箭牌,恐怕也不地道。王岐山同志讲,负责任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不负责任的人能把热板凳坐冷。有的地方纪委主要领导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有的人习惯于揣着明白装糊涂,遇事先把自己摘干净,实质上是不担当。

你建议强化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职考核评价,很有针对性。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五次全会强调,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岗位的调整岗位;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干部坚决问责。中央纪委言出必行,各级党委和纪委也应坚决贯彻落实,那些习惯当“太平官”的该警醒了。

总之,深化“三转”要扭住转职能这个核心,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同时一些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再“等靠要”了,应主动作为。

以上愚见,仅供参考。

祝安好!

编辑:张国栋

2015年1月26日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记者 张国栋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