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给庸政懒政怠政下三剂“猛药”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声音可谓振聋发聩,成绩也是硕果累累,反腐高压已形成常态,“不敢腐”渐成气候。然而,另一个极端却出现了:有的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碌碌无为等“庸政懒政怠政”现象。

  重拳治理懒政怠政 将升格为常态性举措

  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庸官懒官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都会危及到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庸官懒官不仅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庸官懒官的存在,会不停地制造着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紧张和矛盾。当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矛盾越积越深后,容易形成十分危险的“政治堰塞湖”。>>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治理庸官懒政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一段时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今年初的中纪委全会公报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

  这一切都表明:为了将反腐推向深入,我国将重拳治理懒政怠政,要亮剑“无为”,对庸政懒政怠政下狠手、出绝招,而且势必会升格为常态性举措。  

  下三剂“猛药”,拔掉庸、懒、怠的“病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总结出为官不为“五型”:“打盹型”,精神萎靡不振,遇事装聋作哑;“木偶型”,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太极型”,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比划型”,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说唱型”,动口不动手,务虚不务实。 >>

  湖南省湘潭市委组织部调查发现,部分干部存在三种不良心态苗头:一是“混”的心态。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以所谓表面“干净”掩盖实质“不为”。二是“怕”的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害怕主动作为“摊上事儿”,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三是“熬”的苗头。由于基层“天花板”现象严重、短期内提拔晋升无望,有的干部出现了“慢慢熬”的思想苗头,干脆做起“敲钟和尚”,坐等论资排辈>>

  如何拔掉庸、懒、怠的“病根”?舆论认为应该下三剂“猛药”: 

  药方一:“素质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状态、强化责任担当,真正“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人做”的工作,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坚持“经常讲”,多给干部讲掏心窝子的话,“只有发自内心,才能打动人心”。坚持“深入谈”,更多地通过“一对一”谈心方式,真诚听取干部的看法和想法,“只有将心比心,才能赢得人心”。坚持“带头干”,再苦不叫苦、再累不怕累、再烦不嫌烦、再难不畏难,“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令出必行”。 >>

  药方二:激励褒扬法,及时提拔任用“实干型”干部

  对那些真干实干、奋发有为的干部,要大力表彰奖励;对那些攻坚克难、敢作敢当的干部,要为其撑腰鼓劲;对那些品行端正、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及时提拔使用,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 >>

  药方三: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制度是刚性的约束机制,只有从干部选拔、问责、考评等各个方面,切实构建起相应的制度体系,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形成治理懒政的长效机制,继而为勤政、务实、清廉、高效的机关作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否则,岗位竞争“短缺”,则动力不足;工作问责“短路”,则压力不大;成绩考评“短腿”,则活力不强。长此以往,机关工作势必会陷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又何谈能营造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环境。”  >>

  全面深化改革大业不应有庸碌无为者的容身之地

  面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员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固然要遵规守矩、依法行政,但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更需要有履职尽责、为民解忧、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如果一味怕担责而不思进取,只会贻误发展时机、耽搁改革大业。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庸官懒政绝迹就应该是新常态之一。改革机遇不会始终存在,政策之窗只能短暂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里,不应有庸碌无为者的容身之地。 

  相关链接:

     将庸政懒政上升到腐败高度而反之

  “为官不为”首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作为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