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问诊如此“拉锯战”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收受大量玉石、字画后,自知价值太大,也曾彷徨、恐惧过,并由此上演了一出出行贿、受贿“拉锯战”。2005年,安徽省委巡视组到六安市巡视时,听闻风声的倪发科便要求黄某某把他送的几幅字画先拿回去,两年后,倪发科又把字画要回。2012年7月,倪发科得知可能被调查,于是将部分玉石退还给了吉某某,两个月后以为调查停止,不仅收回了之前退的玉石,而且“忍不住”又顺手收了3块大的……

    翻来倒去、欲退还收,一幕幕“拉锯战”发人深思、令人警醒——退,不是真退,而是暂避一时;惧,不是真怕,仍然心存侥幸。毫不客气地说,可能许多贪官都遭遇过这样的“拉锯战”,却又都在拉拉扯扯中倒下。应该说,官员初衷都想做个好官,都有做好工作的意愿,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拉锯战”,昏了头、转了向、失了底线,落入悲哀境地。

    这里的“拉锯战”不是拳脚相加,往往有温柔的面纱、恭敬的笑脸、动人心弦的好处、处心积虑的设计,也都有花招迭出的纠缠、正中下怀的投其所好。“拉锯战”往往夹着“持久战”,一而再、再而三地“撬门”,变本加厉地腐蚀,稍一松动, “一处弛则百处懈”。“拉锯战”往往挂羊头卖狗肉,“关爱”可能是笼络,稍不警惕,领导干部便会遭到“围猎”。温情的“拉锯战”颇具杀伤力,客客气气,拉拉扯扯,推推让让,但都有“小九九”。时间一久,就盛情难却,就半推半就了。而一旦上钩,无疑环环紧扣,步步紧逼,难以脱身。

    腐败的拉锯,实是心灵的拉锯。在贿赂“行”和“受”的拉扯中,经不住厮打,渐渐在半推半就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权钱交易“趋”和“拒”的拉扯中,经不住诱惑,年深日久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小圈子“结”和“戒”的进退中,经不住拉拢,就会亦步亦趋滑入泥坑。“我这人脸皮薄,人家一再坚持给,我就不好意思推辞。”中铁信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原部长李昌波如此解释自己收钱的原因。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水利局党组原副书记裴秀权,面对承包方屡送钱物,虽然几次拒绝,但架不住“拉锯战”,最终“缴械投降”。面对“拉锯战”,是先心动手痒后乖乖就范,还是始终坚持原则铁面回绝,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底线。

    为什么会有“拉锯战”?说到底,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盛情难却,奈何不得”,而是有的人既想贪得多,又想贪得妙;既想多多益善,又想不露痕迹;既想肥了自己,又想不留把柄。所以,作廉洁状,也口是心非;作拒贿态,也言不由衷。有的贪官收受钱财弄“四不收”原则,有的搞拒贿“四方式”,似乎煞有介事,却是“贪”中另类,以退为进。扭捏作态也罢,两面落好也罢,一旦进入“拉锯战”,却都是一点一点撕破防线,一步一步节节败退,一次一次欲壑难填,最终不可收拾。

    “拉锯战”,说明形势严峻复杂,反腐败不是一日之功,须得如天天洗脸、天天照镜子一般,时时清洗灰尘、保持清洁,从小处、小事、小节做起,如那些廉洁模范“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一点腐败的念头”。做到位、做到底,心筑长城,既能挡狂澜万丈,也能挡纤毫灰尘。(王晓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