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周迅 著 人民出版社

刘少奇、王光美在祖屋里和乡邻周爱莲等人了解情况。

    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亲和母亲以身作则,回到家乡湖南微服私访,蹲点调查。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接触社员群众和基层干部,深深地体恤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

    为此,作者周迅翔实而激情地深入生活,沿着我的父亲和母亲当年在湖南农村调查研究的足迹,脚踏实地,克服困难进行创作。

    长篇传记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我的父亲和母亲等革命先辈们深入湖南农村,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展开不平凡的四十四天与人民相濡以沫的光辉历程。

    伟人虽然已经远去了,但是,他们留给了我们当今时代的崇高信仰的力量,难道他们不是仍在闪耀着神圣不可替代的光芒吗?这个信仰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就是“天”!——刘源

    不住县里的招待所

    1961年5月2日,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秘书吴振英等工作人员,来到宁乡县城。

    由于轻车简从、穿着朴素,刘少奇在宁乡还闹了一个笑话。他乘坐的汽车在宁乡县委大院里刚停稳,他下车就往里走。

    宁乡县委不知道刘少奇到达的具体日期,上级只是让他们认真做好准备。这时忽然得到通报“刘少奇同志已经到了”。宁乡县委几位书记疾步下楼,出门迎接刘少奇。

    在宁乡县委大院里,刘少奇与宁乡县委第一书记康政走了个照面,却没有被认出来。在走廊上,宁乡县委副书记何长友差点与刘少奇撞了个满怀,还以为是上门办事的老农。

    这时,只见一位40来岁的女同志正往里走,有人认出是王光美。

    何长友连忙上前招呼:“这不是王光美同志吗?刘主席呢?”

    王光美忍不住笑了:“少奇同志已经上楼了呀,你们没有碰到?”

    宁乡县委几位书记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哇!”

    王光美肯定地说:“没错,刚刚从大门口进去的!”

    大家赶快往屋里跑,只见接待室里果然有一位老人,他头戴蓝布帽,身穿蓝布中山装,脚穿一双家制的青布鞋……

    是啊!宁乡县委的领导怎么能想到,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竟然是这样朴实无华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呢?何况,这是回到他阔别几十年的家乡!

    何长友为自己刚才的鲁莽难堪。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刚才没想到这就是刘主席!”

    刘少奇幽默地说:“照你的想法,国家主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是也长着横眼睛,直鼻子呢?”

    说罢,引起哄堂大笑。

    宁乡县委、县人民政府有一个招待所,其中有几间专门招待重要客人。然而,刘少奇却提出在办公楼找一个小房间,吃饭就在机关食堂。

    康政微笑着说:“您是客人,应该住招待所。”

    刘少奇却说:“宁乡是我的家乡呀,你怎么能把我当客人呢?听说你是河北大名县人,你回老家去,在你的乡亲面前,好意思摆出个架子吗?”

    康政解释说:“住办公楼,条件太差了呀!”

    刘少奇脸色变得严峻起来。他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又一把年纪了,下来调查研究,住得舒适一些,吃得稍微好一些,似乎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可是,他认为如果自己这么做了,省里的、县里的、公社的同志,他们也经常要下基层,如果互相攀比,讲条件,图舒适,那将是一种什么景况呢?

    刘少奇笑着说:“一个地方搞几间像样一些的房子,我也不反对。但人是要有一些精神的。眼下老百姓食不果腹,居无安寝之所,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生活向下看,工作向上看!”

    最后,刘少奇在宁乡县委办公楼的二楼,找了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他的临时住所。

    那是宁乡县委的电话会议室,里面有一张又长又宽的会议桌,刘少奇把带来的背包打开,铺在桌上,便成了床铺。

    安顿下来之后,刘少奇即投入工作。

    让出祖传老屋

    1961年5月9日清晨,刘少奇沿着旧居前池塘边的小路散步,陪同他的王光美注意到,来湖南蹲点调查一个多月了,这是他心情最好的一个早晨。此前,他常闷闷不乐,中央通过各级汇报掌握的情况,与基层的实际距离太大了。解放十多年了,农民还这样苦,故乡还这样穷,社员群众连真话也不敢讲,不应该啊!

    炭子冲这栋房子,是刘少奇先辈几代人勤耕力作建起来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刘少奇在这里出生成长,启蒙受教,走向革命,无疑对这所房子充满感情。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的旧居被辟作纪念馆。

    在这早已空出来的旧居内,刘少奇耳闻目睹父老乡亲的清苦景象,他在座谈会上果断提出:“停办旧居纪念馆,把房子分给无房社员住,把陈列用的家具统统分给社员用。”

    但炭子冲缺房户很多,谁搬谁不搬呢?

    刘少奇又把炭子冲大队党支部书记找来商量:“贫下中农说没有房子住,你们却搞这么个展览。搞这个有什么用呢?不要搞这个嘛!要先考虑解决贫下中农的住房问题。这房子还能住人,让贫下中农搬进来住嘛!北屋是欧家的房产,当然归欧家。南头的房子,由工作队做主,大队开会商量,让给最困难的社员居住。但有一条,我的本家亲属都不要住进来。那些桌子、凳子、床铺……都分给社员。‘大跃进’不是损坏了社员的家具了吗?这些东西就算退赔给社员。屋里还有一些木楼板,撬下来给没有门的人家做门片!”

    经过工作组和大队研究,决定让欧凤求、黄端生等五户社员搬进炭子冲。然而,直到刘少奇要离开了,那几户社员仍迟迟未动。他们都有顾虑。这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家的房子,几个社员群众,怎么好意思搬进去住?就算现在搬进去了,上级一句话,又要搬出来。搬进搬出很麻烦啊!

    刘少奇把这五户社员请来,深情地说:“世世代代,我们同在一块山上砍柴烧,同在一口井里汲水喝。你们不要有顾虑,放心大胆搬进去,至少可以住10年、20年。等将来有了比这个更好的房子,你们再搬出来。这叫君子协定,一言为定!”

    刘少奇离开炭子冲回到北京后,还打电话给湖南省委,请省委派人去落实,直到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才放下心来。

    在家具的处理上,宁乡县委的一位同志提出,这些家具不能分给社员,应该集中保管。国家不会总是这么困难,群众也不会总是这么穷。如果日后形势好转了,纪念馆还是要恢复。那些家具年代已久,具有历史文物价值,让群众搬去使用,如果一不小心弄坏了,或者流失到民间,将来就很难再找回来。

    刘少奇叹了口气:“群众生活都困难成这个样子,哪还顾得上这么多讲究啊!”

    痛斥走后门歪风

    在刘少奇临时办公室的案头上,摆放着许多调查材料,其中有两份最引人注目。

    一份是宁乡县双凫铺供销社1960年几种商品的进货情况:食糖12500斤,除去供销社加工用糖2500斤,公社每人每月平均4钱,全年不到半斤;煤油3900斤,平均每户每月不到1斤。

    刘少奇看后连连叹气:“东西太少了,不大力发展生产不行啊!”

    一份是关于干部和商业人员开后门情况的调查材料:宁乡县有3个供销社,煤油平均每户每月应为1斤,实际每户只有1两,其他的都由机关团体和干部买去了;食糖除了用于加工糕点和少数病人经医生证明买去一点外,大部分也由干部和熟人买去了。春节供应的副食品,生产队长、事务长从中克扣,胶鞋、热水瓶、毛线衣等紧俏物资的分配,也被干部和商业人员开了后门。在食品供应困难的情况下,社员们一年见不到上面分配的东西,可是不少营业员的权力却大得很,有个女营业员一次居然能套购白米15斤、面条10斤、黄豆10斤、猪肉2斤、煤油2斤、食糖2斤。群众反复质问:上面的东西到哪里去了?

    刘少奇回想起在天华大队和炭子冲调查时,到了晚上,除了星光,全村一片漆黑。问群众:农村没有电,靠煤油灯照明,但买不到煤油,煤油到哪里去了?群众不知道。到医院看病人,医生说:药物奇缺,连计划分配的黄豆、白糖有了条子也买不到,到得早才有,来迟了就卖完了。到供销社去问:被告知这些物资根本没有到柜台来。群众的意见很大:“如今这世道,要到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工作,才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干部有权,可以开后门,我们连一点计划物资都买不到。”

    读了这些材料,刘少奇眼睛湿润,再也看不下去了。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对这座用2000多万烈士血肉之躯筑成的共和国大厦充满忧虑。

    往事历历在目。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在北方农村领导土地改革时,也碰到过类似情况,有的翻身农民刚担任村长、乡长就盛气凌人,甚至称王称霸,腐化堕落……

    刘少奇语重心长地警示宁乡县的领导同志:“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他告诫自己,也告诫各级负责干部:“我们共产党是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宗旨,现在群众生活遇上这样大的困难,裤腰带已紧得不能再紧了,而我们的某些干部却不顾群众的死活,就连每个月的4钱糖都要多占,这不是夺人口中之食吗?”

    他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成熟酝酿出一个重大决策。他将材料递给宁乡县委副书记何长友,何长友看后表示:“对这些情况,县委并不完全了解,我们还没有想出好办法。”

    刘少奇表情异常严肃:“群众生活越困难,县委越不能小看这些问题,更不能忽略这些问题。”

    说罢,他从坐椅上站起来,右手用力在桌子上重重敲击:“有办法,县委带头,张榜刹风!”(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