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丰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是孟浩然吊古伤今所发出的感慨。岁月悠悠,人生有限,永恒的不是人的躯体和业绩,而是人心中的丰碑。
第一座碑,是羊公碑。三国末期,蜀国已经灭亡,但东吴的力量还很强大。为了灭掉吴国,晋武帝派羊祜镇守襄阳,与东吴陆抗对峙。羊祜怜惜民苦,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这些举措深得民心,羊祜受到襄阳百姓的爱戴。每次交战时,羊祜都遵守约定的时间,决不偷袭,决不布下埋伏。有一次,晋军在边界抓到吴军两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羊祜平生清廉自守,生活俭朴,家无余财,自己的俸禄也经常散赏给军士。羊祜去世后,不仅襄阳百姓罢市痛哭,连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山建庙立碑,名为“羊公碑”。因群众祭飨时望碑而涕下,羊祜的继任者杜预又称此碑为“堕泪碑”。
第二座碑,是遗爱碑。唐朝名臣宋璟在广州时,看到当地居民以竹茅为屋,经常遭遇火灾,便教他们烧瓦技艺,盖起新瓦房,避免了火患。后来,宋璟回京任职,百姓为了颂扬他的德政,让子孙后代不忘宋璟的恩德,就在广州街头为他立了一块高大的“遗爱碑”。宋璟得知后,认为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向唐玄宗禀奏道:“听说广州百姓为我立了碑,这很不合适,请下旨让广州地方官员将碑毁掉。”唐玄宗不解地说:“这是好事啊,有何不妥?”宋璟忧虑道:“如今我当了宰相,假如默许以立碑来记录,那么其他人必然上行下效。若要制止这股风气,就从我禁起吧。”于是,全国各地都不敢再为官员立碑了。
第三座碑,是揩泪碑。南宋初抗金名将李纲因力主北伐之事被贬,路经宁化县城,恰好天色已晚,就在当地的草苍庙过夜。恍惚间,他想起靖康年间东京汴梁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帝被掳至北国至今未还,大好国土仍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之下,而自己请求恢复中原的建议又不为朝廷所采纳,眼看着复兴无望,不禁慨然长叹,泣泪沾满衣襟。片刻之后,李纲揩去泪水,索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旗助北征。酹彻一杯揩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后人把李纲这首诗和诗后的自序刻碑留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揩泪碑”。
这三座石碑,皆后人所立;而三人光辉形象,则化为百姓心中的丰碑。羊祜所立的是为民碑,宋璟树起的是正气碑,而李纲一把英雄泪,铸成的是爱国碑。用石头刻成的有形之碑终将风化成灰,而留在青史上的无形丰碑则永垂不朽,其受人敬仰的口碑必为后世代代相传。(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