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钱办事,办不成退钱;对“发小”、同学相托,能帮则帮,能“免单”尽量“免单”。
这位讲诚信、讲义气的“好同志”叫张有志,安徽滁州市委原副秘书长。这套“服务规则”是他行走江湖的底气。把商业往来的逻辑发挥在了为官用权上,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位张副秘书长怕是入错了行。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明确讲过:
“当官发财应两道,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
可到了张有志这里,当官发财却很“和谐统一”,竟然还为自己在圈里博了个好名声。只不过国有国法、行有行规,身为国家公职人员,张有志的套路最终把自己坑了进去。
或许“江湖地位”不一,但官场上从不缺乏这样的人。即便落马了,还有人称,“这个人还不错”。以此可见,“义气”这张皮真是帮了他们不少忙。
在公道君(ID:bjrbplb)看来,这些蔑视党纪国法的贪官,哪里还谈得上义气。他们之所以总想拿此来说事,道理也很简单:“义”字里都是利。据公道君观察,贪官们所谓的“义气”背后,有三副丑陋嘴脸一戳就穿。
其一,有“红包”才“讲义气”。
例如,安徽省原卫生厅副厅长尚军。她的办事“原则”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凡是收了钱的,都一定会帮人办。其不太张扬的性格、质朴的行事,再加上这样的“义气”,为她在官场留下了不错的口碑。
但是,这个“不错”只是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据报道,没有红包时,碍于情面,她也会满口答应,但事情要想办成,则遥遥无期。例如,尚军的一位老领导身体不太好,想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调到自己身边有个照应,当时她一口答应,但直至其被“双规”、逮捕,此事依然没有着落。
其二,有“生意”才“讲义气”。
对一些贪官来说,“义气”是他们敛财的一个套路,能让其“生意”越做越大,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化敛财行为。例如,巨贪杨光亮。据报道,这位广东茂名原副市长交友广泛、为人豪爽,帮朋友办事不遗余力,且喜欢与企业老板打交道。
他也“很讲原则”:拿钱办事,办不成退钱。也正因为这样的“信誉”,找他办事的人特别多,办成了事,他拿钱也拿得“心安理得”。
其三,有“圈子”才“讲义气”。
喜欢跟圈里人打交道,背后是他们在寻找规避风险的保护伞。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张有志,为确保以后“不出事”,他立足于“稳”,对熟人委托极力“照顾”,甚至把权利寻租的圈子压缩得很小,长期打交道的也就是他认为“靠得住”的十来个“铁哥们”老板。
可以看出,“讲义气”只是贪官们腐败的一个套路而已,如此套路还有很多:
河南省安阳市人社局原副局长卢铭旗坚持“三不收”:信不过的不收、关系不好的不收、家庭困难的不收。
江苏省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中心运行部原部长刘峥为规避风险,在最初收“好处费”时,给自己定下规矩:单位没人知道的朋友关系才收,不主动去讨要。
……
这些贪官们冠冕堂皇地声称自己有“原则”,实则毫无原则可言。他们把自定的贪腐“套路”当成是保护伞,把其遮蔽下的区域看成违法乱纪的“安全范围”,肆意搜刮敛财,这无疑是掩耳盗铃。
“讲义气”“讲原则”的说辞绝不是护身符,顶多算一块难堪的遮羞布。公道君(ID:bjrbplb)只能说,不管套路深浅,最终被套牢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