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打好组合拳 严惩微腐败


  “在‘正风肃纪镇村行’活动中,我们村数名涉及侵害群众利益和不正之风的干部被查处,一系列阳光举措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正了社会风气,带动了经济发展。”滨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罾村党委书记薛正红坦言,清廉政治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大跨越,曾经“一穷二白”的垫底村一跃成为全县的排头兵。

  东罾村的“逆袭”并不是个案。今年3月以来,盐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该市纪委牵头,财政、农委、审计等部门参与,市县联动、条线协作,重点查纠镇村干部作风,聚焦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到人、限时整改销号,严格实施“一案双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4个多月过去了,全市基层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强农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农村“三资”管理阳光运行。

  据悉,近3年来,该市纪检监察系统共受理镇村信访9260件,立案查处基层案件3768件,全市涉纪信访和立案查处案件70%集中在基层,发生在群众身边。

  “农村基层是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薄弱点’,我们开展‘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不仅是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更是解决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务实之举。”盐城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小红介绍说。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普遍建立县、镇党委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确定1—2个重点整治镇(街道)、村(居),以点带面推动专项整治有力突破。同时,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通过信访举报、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另一方面对政策法规、纪律规定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强农惠农政策和相关规定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一位镇村干部手中,并通过集中授课、专业分类辅导、知识测试等形式,推动镇村干部掌握政策、了解规矩。

  “村务公开硬件不‘硬’、内容不全、更新不及时;永余村党总支书记以村民名义借取小额贷款几十万元用来自己做生意……”这是滨海县在专项行动中查摆出的问题清单,问题详实、核查仔细。这样的清单,各县(市、区)都有。从一个个点到痛穴的问题可以看出,专项行动确实是行走在镇村大地,踏进了重点领域。

  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自选动作”。阜宁县成立巡查小组,驻点信访矛盾突出镇区开展机动式巡察;响水县组织实施“百村轮审巡察”剑指重点领域;盐都区每个涉农工作室与有关镇村搭建“廉盟”,靶标锁定,提高农村廉洁风险防范能力;大丰区组织开展征文活动,讲好廉政故事助推活动开展……各镇村对市县排查出的问题,主动对照认领,并结合自查梳理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确保问题一个不漏。

  “搞养殖30多年,没想到承包自家门口的鱼塘,也要举牌竞标。”5月19日,说起在村里新一轮水面经营权发包中重新拿下原先承包的45亩鱼塘的事,盐都区潭溪村一组村民周友桂感觉“上了规矩”。盐都区首建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网,探路农村“三资”管理民主化、信息化、公开化、市场化,得到了百姓点赞。

  结合推进“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立足压缩滋生腐败的空间和土壤,该市纪委联手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监督问责作用,针对阳光扶贫、农村“三资”管理、惠农政策落实等重点问题,督促各地扎实做好政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监督组织作用,不断深化村情发言人工作,让群众参与到对农村事务和基层干部的监督中来。同时,加快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阳光扶贫”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努力实现凡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必须上平台交易,所有的贫困户都要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内建档立卡,实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基层问题的“重灾区”就是各项涉农资金。面对“害群之马”,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不打和牌、绝不手软,揭开了一批“贪蝇”的丑恶真面目——东台市新街镇农经站原站长吴敏绅利用职务之便截留群众补贴资金,收受他人财物,挪用财政资金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庆元村“三大员”利用集体名义大搞迎来送往,套取帮扶资金私设“小金库”,骗取各类补贴专项资金被立案审查;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裕众村村委会主任苏荣华在村集体账户上列支招待费2.93万元、差旅费8484元、电话费1640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据了解,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违纪问题828件,其中涉及村支书、主任195人,基层政治生态得到净化,百姓获得感大幅提升。(王冠 邹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