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落马官员心态梳理:新形势下为官要谨防落入这些“圈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多项规定、禁令,全面整肃党风,受到举世瞩目。时至今日,正党风、治官风、树清风的工作仍“在路上”。然而,就在我们在编织严密的“护廉网”过程中,仍有不少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身家名誉去“冲关、破网”。

面对这些落马官员,我们看到的多是他们收受高额贿赂、滥用权力进行各种非法“交易”……其实当年,他们意气风发步入仕途时,也都是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是什么,让他们慢慢放松要求,渐渐扭曲方向,最终走上不归路?


官员贪腐:哪些心态在作祟?

>>>求偿心理<<<

一些人将“公权力”等同于满足“私权利”的工具,认为拥有权力之后就需要补偿自己曾经在取得权力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在这样的情境下,掌权者在观念上不是敬畏权力而是利用权力,他们对权力的态度保持很大程度的松弛性与随意性。

“看着那些老板住豪宅开好车,穿名牌出入高档会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过得何其潇洒自如!比比自己,没日没夜地加班,有时招商引资还要陪着笑脸,每个月就拿这点工资,觉得太亏了!”

——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

>>>从众心理<<<

有些官员人看到其他人能够通过使用手中权力满足个体私利实现,进而受到这种行为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效仿他人的行为选择。

“看到别人利用手中权力由穷变富,我渐渐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没用”的想法。”

——河南省社旗县水利局水利股原股长薛彧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通常并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选择,只是作为潜意识的表现。但是当个体自控能力差,这种潜意识得到膨胀之后,就会引发行为冲动。一些掌权者利用所掌握的权力偶然或意外获取利益之后,却没有因此得到惩罚,从而导致贪求不止,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我粗浅地认为,收受红包礼金行为比较隐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风险小,一般会抱以侥幸心理。”

——四川省农业厅原巡视员胡相全

>>>贪利心理<<<

对于利益的期待与攫取是人永恒不变的行为动机,这直接决定了个体的行为选择。一些手握权力者往往抱有“不占便宜就感觉自己吃亏了” 的心理,他们往往抱着“大事不敢犯,小事无所谓”的心态,利用手中的权力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私欲。

“在收受蔡某钱财时,也曾有过顾虑和动摇,最终都还是私心和贪欲之念占据上风,从而作出错误选择。”

——贵州省水利厅原厅长黎平


官员心理异化的文化土壤

腐败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生活不规范、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但从更深一层分析,则是一种文化困境使然。“官本位”“圈子文化”“潜规则”三种不良取向,是滋生基层腐败行为的有害土壤。

圈子文化

同学讲“同学圈子”,朋友讲“朋友圈子”,官场也要讲“官场圈子”。一个个“圈子”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纵横交错、五颜六色的“怪胎文化”。在“圈子文化”中,情大于法,关系的威力高于法律的威严。

官本位

“官本位”体现的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驱动下,“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成了一部分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官本位”是一种错误的特权思想和价值取向,其存在违背了党的根本宗旨。

潜规则

以权力寻租,以金钱开路,是权力蜕变过程中刻意规避法律与道德所产生的不良风气。若长此以往,必然会滋生或助长腐败现象。


杜绝贪腐的具体路径:

加强官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加强官德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不断深化官德培育,以教育方式为主,促进官员道德修养提高。不断完善官德制度,制度建设是官德建设的外在保障。加强官德考核,通过不断反思与审视官员的道德水准来提升官员道德水准。

构建监督体系

系统构建自我监督、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以及同级相互监督方式的锥形立体监督网格,让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捆绑集合式发挥效能,使各项监督在环节上保持紧扣、在功能上达到互补、在时间上保持同在、在空间上达到并存,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建立倒逼追责机制

一要确定倒逼追责对象。将倒逼追责对象定位于对弄权行为的“行为控制”而非“结果控制”上;二要严格把握倒逼追责启动程序。针对通过举报、检查、监督等渠道发现的公务人员滥用权力时,应及时启动追责程序。三要实行倒逼追责评价机制。对于倒逼追责的工作成果,要进行评价和考核。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第5月上期 周良书:《惩治“蚁贪”,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杨小军 陈宇博:《“小事弄权”,因由何在?》;法制日报:《落马官员忏悔录梳理 3种贪腐心态最常见》;人民网:《当落马贪官回首人生——权力任性酿就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