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持续深化农村基层三项治理 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有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江苏省纪委聚焦精准扶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补贴发放,深入开展三项治理,以精准监督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履职尽责,既严肃查处案件,更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体制机制原因,制定标本兼治之策。三项治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通过“抓两头夯基础”,精准扶贫全程监督;“抓两责促公开”,“三资”管理明明白白;“抓两面求长效”,惠农补贴发放阳光透明。在探索实践中,江苏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路径,构建起完善的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监督体系,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精准扶贫全程监督
徐州市
“阳光扶贫”更有温度
前几天,徐州市云龙区人社局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张莉来到大龙湖街道办事处韩山村的扶贫对象曹长城家中走访。徐州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上线应用以来,干部入户帮扶已成常态。
徐州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共有低收入农户262838户、682202人。通过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帮扶资金全口径监管、帮扶项目全流程固化、帮扶工作全过程留痕、帮扶责任全方位督查、帮扶情况全社会监督、帮扶政策全落实汇总、帮扶异常全天候预警,使扶贫工作全过程公开透明。“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已与财政、残联、公积金、国土、工商、人社等部门业务系统实时对接、互联共通共享。
徐州市纪委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筛选情况典型、反映突出、久拖不决的问题线索,通过直接查办、约谈交办、发函督办等方式,推动问题解决,严肃查处了一批相关责任人。丰县一名村支书利用职务便利套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0万元、老年关爱之家扶贫资金16万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现在,村干部再敢‘动’扶贫款,肯定要栽跟头。”村民们拿到失而复得的钱款,心里很踏实。 (姚 琦)
泰兴市
保障名额失而复得
泰兴市黄桥镇诸马村8名村干部未经村民会议讨论,违规将该村10名失地农民保障名额优先安排给自己亲属或本人,受到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没了土地就没了经济来源,原本以为这些名额被村干部‘吞’了就‘吐’不出来,没想到还能失而复得。”诸马村村民非常感激,“多亏了党和政府。”
泰兴市纪委深入乡镇街道实地走访,联合审计部门调取2012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使用明细账册,组织各乡镇街道对扶贫项目逐一实地察看、资金流向逐一梳理明细、问题疑点逐一调查核实,排查出问题线索334个。
问题线索实行分类处理,对一般性问题线索实行挂牌督办,由乡镇(街道)纪委主办;对符合立案条件的,由纪检监察室协助乡镇街道纪委查处;对问题较复杂、基层单位难以核查的,由市纪委直接调查。“村里集体土地流转、补贴发放都由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必须谨慎用权、一心为民,坚决杜绝‘雁过拔毛’、优亲厚友、截留挪用等行为。”泰兴市新街镇吴岱村党总支书记吴先锋表示。 叶鹏举
如皋市
“大数据”揪出假贫困户
“已于2015年9月去世,有住房公积金,用电量偏大……”日前,如皋市纪委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查找出一批低保户、五保户异常情况,发现了隐匿在群众中的假贫困户。
如皋城乡低保待遇享受对象3万多人,依靠传统手段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逐一核实,通过整合财政、社保、住房公积金、农机购置、水电燃气等多部门基础数据,开发分析软件程序层层筛查,从几十万条数据中分析出2000多条疑点信息,再入户调查核实,发现就业人员享受低保、已退休或享受遗属补助人员领取低保、生活条件富裕家庭领取低保、已故人员家属领取优抚补助等问题197个。
少数假贫困户冒充真贫困户,领取低保、五保等财政扶贫资金,让扶贫政策大打折扣,影响党委、政府公信力。如皋市纪委严格倒查机制,追究涉及到的党员干部违规违纪问题,提高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效率,切实维护了困难群众利益,树立了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熊庆深)
“三资”管理明明白白
盐城市
双向发力标本兼治
盐城一手抓“正风肃纪镇村行”,重点查纠扶贫资金使用、惠农资金落实和农村“三资”管理等方面突出问题;一手抓“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和“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创新监管路径。
“正风肃纪镇村行”由市纪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市县联动、条线互动,严肃查处农村基层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问题。前三季度党政纪处分81人,函询、诫勉谈话187人,提醒谈话430人,实行“一案双查”15件。阜宁县官庄村5名村干部在2014年至2015年挪用45万元扶贫项目配套资金违规放贷,在专项行动中被查处。
盐城推动专项治理向日常监管转变,扎实推进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村“三资”上线交易,信息全公开、操作更透明。到今年9月底,累计交易总额8.5亿元,特别是今年二三季度的交易额超过去年全年。滨海县开展城乡低保政策执行情况拉网式排查,动态核销低保对象1724户、3096人,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戚友祥 王 冠)
南京市浦口区
找准风险有效监督
南京市浦口区强化“检查的再检查、监督的再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露头就打、即查即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得好不好,廉政风险防控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集体资产能否保值增值,更关系到农村基层的政治生态是否风清气正。”南京市浦口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张屹表示。
浦口区全面排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风险点,围绕集体财务核算流程、资产资源清查与确权、资产资源处置、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监管。开发农村“三资”管理“e阳光”手机APP,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依托市级“三资”信息管理平台,推行“网上记账”,实现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将原先由街道代管的村级资金全部返还村级,由村级在区指定银行开设账户,实行“一村一账户”。
浦口区纪委牵头,联合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街道巡查、“百村审计”,完成71个村、1185个组的“三资”清查核实、数据公示和结果确认,清查后净资产核增1.35亿元。并对巡查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开展“回头看”。 (王长春 胡 凯)
常州市武进区
“一卡通”打通收支闭环
去年底,常州市武进区纪委根据举报线索,查处湖塘镇烈帝股份合作社出纳周某挪用集体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暴露出村干部坐收坐支、截留挪用集体资金等“三资”管理问题。案件查处后,镇里加强现金收支管理,但随之带来群众“多跑路”的不便。武进区纪委与区委农工办深入研究,推出“一卡通”非现金收支。
在“收”方面,针对村级现金不入账、坐收坐支等问题,与银行合作开通“村银通”,单位、个体户通过微信和支付宝上缴村级各种款项,实现非现金收款一码多付、及时到账、多方监督。在“支”方面,针对村级小额现金支出随意、廉政风险较大等问题,办理“村务卡”,差旅费、会议费等公务支出均使用“村务卡”结算,每笔支出清晰明白。
“以前交电费都要到村委财务那去交,专门跑一趟,现在网上支付简便快捷。”在湖塘镇马家巷社区开办汽修厂的张玉琴使用“村银通”交电费,体验非常好。
“村务卡”和“村银通”相结合的“一卡通”模式,实现村集体资金收支动态管控,打通了非现金收支闭环。随着“一卡通”非现金收支体系及其他配套监管完善,武进区“三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基层“微腐败”明显减少。(葛建芬 崔臣子)
太仓市
“阳光村务”一目了然
打开“半泾村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微信公众号,输入账户、密码,一条条财务收支分配信息在屏幕上出现了。对于太仓市沙溪镇半泾村村民来说,村里大小事都可以随时查询监督。
今年以来,太仓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将原有“e阳光”村务平台升级为“阳光村务监督平台”,把村务、党务、财务及村民的各项补贴、分配等通过手机推送,保证农村“微权力”阳光运行,已在全市92个村(涉农社区)全面推行。
“阳光村务监督平台”不仅方便人们了解“家情”摸清“家底”,还可以反映各类诉求,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增强了村干部勤政履职意识。太仓市纪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第三方代理机构监管考核、非现金结算、集体“三资”管理督导员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检查、专项治理等方式,严查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截至目前,太仓“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发布各类信息8000余条,收集办理群众意见建议57件,解决疑难问题36项,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赖。 (陈 洁)
宝应县
农村“三资”一网清
宝应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狠下功夫、深做文章,成效明显。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上班或外出打工的实际,为了让基层群众对村里“三资”管理情况心中有数,宝应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通过“e阳光”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将村集体财务、资产、惠农政策等信息及时公开。到10月底,全县98%的村实现农户基础信息、财务与资产公开等业务推送。
为扎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笼子,宝应推进“阳光三农”信息系统建设,做到“一网清”。同时,对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行政村,实施会计委派制,有效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部监督难的问题。
审计监督确保资金有效使用,今年前三季度,宝应对176个村开展定期审计,同时开展专项审计245件,涉及200个村。通过审计,发现村级财务收支、征地补偿款管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存在的60余个问题,及时移送违规违纪问题线索。今年以来,全县查处17名农村基层干部,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维护群众利益。 (高 张)
惠农补贴发放 阳光透明
连云港:完善“立体式”监督机制
连云港市聚焦扶贫民生领域、农村“三资”管理、惠农资金管理、农村土地征收、群众身边“四风”等五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明确21家责任单位,结合市委开展的“双进双促”大走访活动,对突出问题再梳理、再细化,发现一批隐藏的问题线索。全市建立起农村基层“立体式”监督机制,对问题较严重的乡镇部门开展“点穴式”巡察。
灌云县委巡察组在圩丰镇大兴村巡察时发现,村账目显示收到了上级财政拨付的城乡统筹保洁员扶贫公益岗位资金,但入户核实时,账目上所写的低保户明确表示“没有申请这个岗位,也没领到保洁员工资”。问题线索移交到县纪委查实后,5名村干部分别受到处分。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共查处相关问题183件,党政纪处分212人。对久拖不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市纪委挂牌督办,已督办问题线索153件,处理162人。
连云港市纪委副书记王奎杰介绍,基层多数违纪问题与信息不公开有直接关系,通过对相关部门提出监督意见,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村里的低保户情况张贴在公布栏,村干部再想从中做手脚,已不太可能。”海州区新坝镇陈户村一名村民说这话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鲍婉婉
淮安:救助金“完璧归赵”
“感谢你们送过来,真是太感谢了。”涟水县徐集乡贫困户胡中进拿着“失而复得”的救助金,感激万分。原本属于胡中进的低收入农户救助金,之前竟被村干部虚报冒领,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后,及时将这笔救助金“完璧归赵”。
这是淮安深化农村专项治理的缩影。该市紧盯村长、站长、校长、所长、院长等基层“五长”,深入排查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套取骗取、虚报冒领、克扣强占、侵吞挪用、违规分红等问题,查处1380起、1755人;深入排查惠农补贴发放中贪污受贿、截留挪用、优亲厚友、雁过拔毛、谋取私利等问题,查处54起、54人;深入排查农村集体“三资”在使用、分配、承包、租赁过程中权力寻租、挥霍浪费、失职渎职等问题,查处198起、249人。
金湖县148个涉农村居全部建立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微信群;清江浦区对原清浦区40个行政村财务管理情况“回头看”、对原清河区12个村进行专项审计,立案查处3人,清收村集体资金1.56亿元。 (翟 政)
宿迁:支农补贴手机可查
“有村务卡真方便,每一笔补贴在手机上都能看见。”说起“村务卡”,泗洪县石集乡瓦房村张大爷如数家珍。宿迁在全市推行“村务卡”,1446个村居设立基本结算账户,1103个村居配备“村务卡”,占到全市村居数的近八成,确保资金安全。
8月以来,宿迁市重点抽查泗阳县、宿豫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洋河新区2016年度和2017年度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管理情况,发现问题17个,涉及补贴金额21.84万元,已督促整改到位。
抓好专项整治,全力解决突出问题。宿迁在扶贫领域专项整治中,核减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175户529人。在2014年清产核资基础上,对近年来农村“三资”使用效益、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清理审核,摸清集体所有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效益,并建立台账,防止资产流失。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立案492件,处理603人。针对扶贫资金资产管理使用中的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立“611”监管机制,完善农村基层信访举报渠道。 (汪学飞)
丹阳:严肃查处骗补行为
2名村干部主动到纪委交代了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报粮食种植面积、骗取国家涉农补贴、冒领种粮大户粮食直补卡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30739.5元和13262元的违纪情况——丹阳农村“三治理一挂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震慑效果明显。经镇村自查和市级检查,全市各村组集体共追回未及时入账惠农补贴资金20.4万元。
全市11个部门对列入“十三五”扶贫对象的低收入农户核查对比,针对建档立卡过程排查出的33条问题线索及时处置,党纪处分11人,诫勉谈话问责处理19人,提醒谈话3人。在惠农补贴发放过程中,立案11人,组织处理10人。委托中介机构采取实测实量的方式,对全市168个村集体“三资”开展“拉网式”摸底,已完成所有行政村清产核资工作,为在全市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试点改革打下基础。同时,做好扶贫及涉农项目资金阳光监管平台、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实现镇(街道、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覆盖,今年以来,共实现进场交易345笔,交易总金额1.3亿多元,总溢价1060万元,溢价率达8.1%,有效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对应进未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行政村,向所属的6个镇(区、街道)下发监察建议书,防止集体资产资源流失。(张国芳 朱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