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党员干部应摆正“心态”适应“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反腐建设常态化、作风建设常态化等,这一系列的“常态”将以往的专项变为长期、持续性任务。“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首先要摆正“心态”,才能适应“常态”。

摆正“心态”,就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实施“常态化”管理机制,推动工作任务进入长期性、制度化管理,使老百姓看到了国家为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变化,使怀有侥幸心理“蒙混过关”的某些干部无处遁形。如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充斥着群众不同的声音,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之所以会这样,是群众在心里已有了固定模式,也是对以往开展专项检查所留下的“后遗症”。为防止反弹现象出现,各地制定并完善环保常态化工作机制,把环保整治作为长期性任务。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我们的河流清澈了、雾霾减少了、空气清晰了,问题干部处理了,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呈现出了大家所期待的宜居环境。

摆正“心态”,就是要加强理论武装、求真务实。面对当下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丰富知识,吃透政策,精通业务。特别是基层干部,面对的多是我们的老百姓,遇见的是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政策的传达与实施,关系着千家万户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沉下心来,以实干家的精神,脚踏实地,为人民谋福利,才不会出现“充当贫困户儿子”的丑相,读“回炉班”的尴尬。

摆正“心态”,就是要强化自我约束、廉政为民。身处繁杂的人情社会,看似合乎情理的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却暗藏危机,稍有不慎就触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提出了“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对此,我们更应自我约束,克己奉公,自觉形成一种“不想腐”思想,营造一种“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大环境,真正做到廉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