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纪委:“勤浇树”抓早抓小用好第一种形态
今年以来,响水县纪委在准确把握好“四种形态”内在关系的同时,着力在“勤浇树”第一种形态上狠下功夫,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通过健全机制、创新形式、强化手段,构造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责任落实体系,彰显严管就是厚爱的力量。
一、健全机制,护航监督实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谈话提醒工作的意见》,从谈话提醒的适用情形、线索来源、方式、程序与结果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谈话提醒工作。该县纪委通过一键举报、基层搜集、督查工作、“案中案”、“大数据”监管平台、“阳光扶贫”专项巡察等多种渠道挖掘案源线索,对苗头性、一般性、违纪轻微的案件,坚持抓早抓小,使用谈话、函询,让第一种形态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督管理。截至目前,该县纪委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了142次“浇树”,早打招呼、早提醒,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形式,压实“两个责任”。通过开展约谈、现场警示教育等方式,督促提醒各级党组织、纪委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出台《响水县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履责手册》、《响水县县级机关部门自觉接受县纪委派驻机构监督的十项规定(试行)》,各镇区党(工)委递交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两个责任”履职监督问责机制,对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问题坚持“一案双查”。借力“510”警示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参观县警示教育中心300余次,观看教育片《白发亲娘》100余次,发放《警示忏悔录》60余本;农村题材廉政小品《方向盘》汇演当天,来自镇区、机关单位的600多名党员干部观看了演出; 组织27名乡科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廉洁从政专题培训班;4位镇区党委书记、12位镇区纪委书记和纪检组长因履职不力、工作不实等原因被约谈。
三、强化手段,做到治病于初。通过约谈函询、提醒谈话、警示谈话、批评教育等12种组织措施,及时抓早抓小,治病于初,对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轻微违纪问题早预防、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置。在纪检监察系统内开展了“四个正确对待”大谈心活动,按照分层谈心的方式,开展谈心谈话,并认真填写纪检监察系统谈心情况记录表,防止灯下黑。对信访反映集中、倾向性问题突出的单位或部门,函询约谈主要负责人;对反映党员干部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由县纪委发出《函询谈话通知书》,予以警示提醒。今年以来,该县纪委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155人。其中,初核了结或谈话函询后给予组织处理96人,其中提醒谈话67人,警示教育2人,批评教育27人。(姜玲惠)
一、健全机制,护航监督实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谈话提醒工作的意见》,从谈话提醒的适用情形、线索来源、方式、程序与结果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谈话提醒工作。该县纪委通过一键举报、基层搜集、督查工作、“案中案”、“大数据”监管平台、“阳光扶贫”专项巡察等多种渠道挖掘案源线索,对苗头性、一般性、违纪轻微的案件,坚持抓早抓小,使用谈话、函询,让第一种形态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督管理。截至目前,该县纪委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了142次“浇树”,早打招呼、早提醒,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形式,压实“两个责任”。通过开展约谈、现场警示教育等方式,督促提醒各级党组织、纪委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出台《响水县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履责手册》、《响水县县级机关部门自觉接受县纪委派驻机构监督的十项规定(试行)》,各镇区党(工)委递交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两个责任”履职监督问责机制,对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问题坚持“一案双查”。借力“510”警示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参观县警示教育中心300余次,观看教育片《白发亲娘》100余次,发放《警示忏悔录》60余本;农村题材廉政小品《方向盘》汇演当天,来自镇区、机关单位的600多名党员干部观看了演出; 组织27名乡科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廉洁从政专题培训班;4位镇区党委书记、12位镇区纪委书记和纪检组长因履职不力、工作不实等原因被约谈。
三、强化手段,做到治病于初。通过约谈函询、提醒谈话、警示谈话、批评教育等12种组织措施,及时抓早抓小,治病于初,对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轻微违纪问题早预防、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置。在纪检监察系统内开展了“四个正确对待”大谈心活动,按照分层谈心的方式,开展谈心谈话,并认真填写纪检监察系统谈心情况记录表,防止灯下黑。对信访反映集中、倾向性问题突出的单位或部门,函询约谈主要负责人;对反映党员干部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由县纪委发出《函询谈话通知书》,予以警示提醒。今年以来,该县纪委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155人。其中,初核了结或谈话函询后给予组织处理96人,其中提醒谈话67人,警示教育2人,批评教育27人。(姜玲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