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全球性民间反腐败社会组织“透明国际”,做了一个长达18个月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行贿率最高的亚洲国家,排名第一的是印度,排名第二的是越南。

不过最近,越南“打虎”的力度空前强盛——被免除职务7个月后,57岁的越南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丁罗升被捕了。原以为丁罗升会“平安着陆”的人都惊掉了下巴,谁都没想到这一记重拳一下子打掉了一个“副国级”。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越南此前只有陈春柏和阮河潘两名原政治局委员受过免职处分。另外,越南前国家主席张晋创也曾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但没有被开除出政治局。

丁罗升是数十年来第一位涉贪被捕的越共前政治局委员。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在“透明国际”的调查结果中,越南的行贿率高达65%,在调查的16个国家中,越南民众是最不看好国内形势的。

自1986年越共提出革新开放路线以来,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越南民众将腐败称为“国难”,将腐败分子称为“内寇”,认为国家过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外侵”,而今被“内寇”取而代之,腐败不除,国难不已。

一名世界银行官员曾说:“我们也对越南的腐败感到愤怒,有些时候,你明显会感觉到有一些项目最终得益的是一些官员而并非当地民众,但问题在于越南社会还存在一种传统,那就是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给对方一些好处……小额贿赂甚至无法禁绝。”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越南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自1990年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已成为国家任务。

但仍任重道远。

越南很欣赏中国的反腐决心与力度,每次看中国解决(腐败)问题时,会说,“哎呀,我们能不能办得上”。

中国的反腐举措,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项“中国创造”,不只打“苍蝇”,也打“老虎”,还在全球布下“天网”追捕外逃贪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让贪官无可遁逃。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越南政府很想学这项“技术”,经常派考察团来中国交流。

2016年4月18日,越共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阮国协,就带领越南党政干部到长沙考察,与湖南省纪委交流经验。

越南国家监察总署的局级干部吴孟雄说:“当掌握证据、确定一个人有贪污腐败行为时,我们可以暂停他的所有职务。如果在调查、侦查过程当中,这个人的权力会造成阻碍,我们会把他调到其他岗位去。这个宝贵的经验,就是从中国学习来的。”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这些年,越南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

  • 2012年5月闭幕的越共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由中央总书记任主任、由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的“中央防治腐败指导委员会”。

  • 2012年12月,越南颁布政令,限制官员葬礼使用花圈数量,并禁止公务员为祭奠先人而焚烧冥币或纸制仿制奢侈品。官员葬礼按照死者级别,花圈数量限制在5个至30个之间。这项政令还禁止政府雇员在葬礼上使用玻璃盖棺木。

  • 去年1月召开越共十二大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决定成立8个行动组,在全国20个省,检查监督备受舆论关注的特大经济案和腐败案的调查、起诉、追诉、审理等工作。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阮富仲

高压反腐下,成果也很显著。在丁罗升之前,已有不少“大老虎”落马。

2006年,越南交通部直属的高速公路发展公司总经理裴进勇,挪用世界银行援助资金参与赌球,赌资累计高达800万美元。他还从国道工程款里提出几千万美元和交通部常务副部长阮越进等有关官员私分。

阮落马后,又曝出拥有每处面积达600平方米以上的数处豪宅,在私家庄园修建“龙天门”,为其母建造的豪华墓穴像“帝王陵墓”,还包养了多名情妇,有的从15岁起就被霸占。

这一案涉及大小官员200余名,案情败露后,阮越进等人向有关官员贿赂以图“逃罪”的钱财也多达五六十万美元。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再有今年8月,越南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前高管——51岁的郑春成因职务腐败被捕。他被控在任职期间腐败,让公司蒙受1.5亿美元的损失。

暴露郑春成的是他一辆价值57亿越南盾(约25.5万美元)的豪车,这辆豪车不止价格高昂,还装的是政府专用蓝色牌照。事发后,郑春成逃往德国,结果越南政府追到德国,将他绑了回来。

现实版人民的名义:拿下新晋副国级,越南反腐跟上中国节奏

除此之外,农业暨农村发展部前副部长阮光河、阮天麟和阮善伦,政府监察总署前副总监察长陈国仗,警察总局前副局长高玉莹,最高人民检察院前副院长范土战,国家航运公司原董事长杨志勇,越南金融界“大亨”阮德坚等,都没能逃脱反腐的法网。

反腐,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只有警钟长鸣,国家才能稳健地走下去。

综合自:环球时报、新华社、参考消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