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腊八
![]() |
一碗暖暖的腊八粥,是很多人对腊八节最深的记忆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这是一首流传十分广泛的过年童谣,随着腊八节的到来,正如童谣唱的那样,年味越来越浓了。那么开启中国人过年庆典的腊八节是如何产生的呢?腊八节又有怎样的风俗呢?
汉代人怎么过腊日
要说“腊八”,得先说说这个“腊”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腊”起源于上古时代对百神的岁终大祭,举行岁终大祭的农历十二月便是腊月,而祭祀的具体日期就是腊日,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对于“腊”的解释,不止一位学者认为“腊”通“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就说过:“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祭先祖也。”中国人虽然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生活,但游猎生活的一些习俗延续到了农耕时代,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风俗十分重要。用打猎获得的动物祭祀先祖,这是一项起源甚早的历史传统,因为是用动物的肉祭祀祖先,所以“腊”字很自然地是以“月”为偏旁。
应劭还说:“腊,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是从岁时特点来说“腊”,“腊”位于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时间节点上,对于以农耕为本的中国人而言,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自然萌发出了感谢神祇庇佑丰收有成、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的深切情感。
那么,汉代人是怎么过腊日的呢?《四民月令》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东汉大家族是如何过腊日的。腊日这一天要“荐稻、雁”,古人一年四时都有向神祇祭献的礼品,《礼记》便提到庶人春献韭、夏献麦、秋献黍、冬献稻,此外献韭的同时要配以鸡蛋,献麦的同时要配以鱼,献黍的同时要配以小猪,献稻的同时要配以大雁。汉代在腊日献稻、雁,延续了《礼记》中冬季祭礼的做法。
汉代人过腊日,前前后后都有不少事情要做。比如腊日前五天要杀猪,前三天要杀羊,前两天要打扫卫生,把该准备的食物准备妥当,到了腊日这天就可以用丰盛的食物祭祀先祖和五祀。这里简单说一下何谓“五祀”,“五祀”就是对住宅内外的灶神、门神、井神等五种神祇的祭祀,不同典籍对“五祀”的记载略有不同。
腊日第二天,《四民月令》说这一天是“小新岁”,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小年的来源,这一天可说是人神共乐的日子。家中准备好酒进献给祖先,也进献给家中的尊长。这一天还要向君王、老师、乡中耆老拜贺问好。腊日第三天,结束了家中的祭祀后,“乃请召宗亲、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纪”,将温暖传递到家庭之外的宾客旅人中,使和谐扩散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腊日和我们现在熟悉的腊八节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腊八节的起源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孟浩然有一首诗《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的最后四句说“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古代寺庙大多开设浴堂(即诗中所谓的“泉堂”),实力雄厚的寺庙还能开设典当行等附属设施。浴堂之设,不仅方便僧人及投宿其中的旅人,实际上还与浴僧的习俗有关。
相传腊月八日,释迦牟尼降服六师外道(古印度不信佛法的六个思想派别的宗师),释迦牟尼随后广泛说法以度众生,众生遂有“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的意愿,这便是古代浴僧的习俗。
除了浴僧之外,还有浴佛的习俗,下面从记录北宋都城开封日常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摘出的这条史料即提到了这种习俗,不过我们的重点却可以放在“腊八粥”上。《东京梦华录》说腊月初八日,街头巷尾常有僧尼三五人结成队伍念佛,并且用材质上好的盆子安放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挨家挨户进行教化。城内规模较大的佛寺都举行“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这是关于“腊八粥”最早的记载,不过没有具体说明是用什么原料来熬制的,好在宋人吕希哲在《岁时杂记》中提到了,“以乳、蕈(泛指菌类)、胡桃(核桃仁)、百合等造七宝粥,亦谓之咸粥”。
腊八粥与佛教的关系匪浅。不过,也有学者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思考的路径——“我国自先秦时期以五谷杂粮祭祀农神,也逐渐演变为以五谷杂粮熬成粥以祀农神”,在“事神以事生”的认知中,加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外出化缘、施主以粥施舍之事极为常见,因此“腊八节,世人以腊八粥斋僧是顺理成章之事”。这种解释强调从祭祀农神的角度来认知腊八粥的起源,因此能够发现腊八节在传播过程中对古已有之的节日和礼俗的借用,而这一借用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些戏剧性的效果。
一碗暖暖的腊八粥
腊日和腊八节本来是来源不同、习俗也不同的节日,宋人对此还是十分清醒的。不过,随着腊八节的逐渐流传,到了明清时代,不独是普通百姓,就是读书人,也将腊日与腊八节混为一谈,腊八节的宗教意涵逐渐褪去乃至终于被人们遗忘,我们今天提到腊八节时,多半想到的是美味的腊八粥。
虽然腊八节还产生了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食俗,但横扫大江南北、最受大家喜爱的还是腊八粥。有意思的是,腊八粥宗教意涵弱化的过程,也是腊八粥变得越来越精致的过程,到了清代,一碗腊八粥的原料已经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记录清代北京市井风俗的《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即榛子肉)、松子及白糖、琐琐葡萄(葡萄的一个品种)以作点染”,如此看来清代的腊八粥是甜粥。
《燕京岁时记》还说每到腊月初七日,要提前准备好上述食材并要连夜熬制,这样腊月初八日一大早就能吃到美味的腊八粥,“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还有更加讲究的人家,则将红枣、桃仁做成狮子之类的造型,“以见巧思”。
腊八节在逐渐得到流传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腊日的一些元素,最明显的便是腊八节成为过年庆典的开端,中国人过年最讲求的便是浓浓的亲情,家人团聚在一起、追忆我们的祖先,这都是与腊日的内涵一脉相承的。
走笔至此,不由想起了冰心的《腊八粥》,经典性的文本在塑造我们对节日的想象时影响重大。冰心在《腊八粥》中写到幼时母亲每年腊八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制作腊八粥可以“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冰心的母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每一年都要做腊八粥,冰心为了纪念母亲每一年也要做腊八粥,到冰心有了自己的第三代时,这一传统仍未中断。
一碗腊八粥,串起了五代人,串起的是家的温暖。在一碗腊八粥中,我们品尝到的不仅是悠久节日的深厚内涵,更是一份家人之间的浓情蜜意。就在这浓情蜜意中,我们迎来新的一年。(易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