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声
![]() |
早春三月,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前往“龙江第一村”——音河乡兴十四村有机草莓大棚观光采购、品尝新鲜草莓的市民络绎不绝。
记者看到,在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331栋棚室内,除草莓外,还种植着西瓜、香瓜、食用菌、洋葱等各种有机绿色果蔬10余种。这些仅仅是兴十四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2017年,兴十四村总收入21.1亿元,年人均收入7.65元,这个昔日的“三靠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就是拼上身家性命,我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让大伙儿吃上面条、馒头、白米饭!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40多年前,23岁的付华廷当选为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后对乡亲们许下诺言。
那年冬天,付华廷带领村党总支一班人掏出“家底”,连买带赊、连背带扛地弄回来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几个人自己动手组装出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75,使耕作效率极大提高。尝到甜头的付华廷又一鼓作气带领村民改造出了14种农机具。
为了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承诺,付华廷带领村民开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会战”。不久,兴十四村以人均2吨粮成为全省卖粮最多的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村民全部从茅草屋搬进了砖瓦房,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一代拓荒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变成了现实。
经过几十年发展,兴十四村逐渐富裕了,但付华廷觉得还不够,腰包鼓了,脑袋也不能空。他开始琢磨起用良好家风推动形成好村风、好民风的问题。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付华廷首先亮出了自家“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厚道感恩”的家风,并对家人严格要求。“我哥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给我们立下几条规矩,不许干涉村务、不许收礼说情、不许偏袒亲友。亲戚朋友谁也没有沾过他的光。”弟弟付海廷说。
同时,他要求村“两委”班子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干事,党员干部带头立家规、传家训,把好家风树起来。村党总支与党员干部“约法三章”,要求做到不请客、不送礼、亲友不搞特殊化。一次,几个村民赌博被付华廷发现了,其中一人是村委会副主任王振玲的丈夫。付华廷当即把王振玲找来,问她:“刚发现一伙赌博的,有你丈夫一个,你说咋办吧?”王振玲毫不犹豫地说:“罚,‘两委’班子的家属犯错要重罚!”王振玲带头到村委会交了罚款,从那以后村里再也没人敢赌博了。
在付华廷的带动下,村里的党员干部们纷纷立足本职做好工作,面对脏活、累活、最难完成的工作,始终冲在前面。“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已成为村里每位党员的座右铭。
付华廷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工作中,对家人却有太多亏欠。
一天早晨,付华廷把因患肺癌正在住院的母亲抱起来给她梳头时,省里打来电话,让付华廷马上参加某个项目。
母亲听见了电话,对他说:“你去吧,别耽误工作。我要饭吃的时候没饿死,开荒的时候零下40度没冻死,1998年发大水没淹死,现在日子好了,我知足了。”付华廷不走。母亲说:“你要不走,我就拔点滴管了。”说着便伸手要拔。付华廷只得含着泪离开了病房。
96岁的老父亲病危期间,付华廷在外忙工作回不来。老人家想念他,就让孙子抬着他绕着付华廷的办公楼转了两圈,当晚就去世了。
怀着对亲人的无限愧疚,付华廷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兴十四村这片黑土地上。如今的兴十四村,到处都是文明祥和的景象。村民呼吸着万亩人工松林滋养的新鲜空气,住进了单体式花园别墅和公寓楼,吃的是绿色健康食品,70%以上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村里到县城的公交线路也开通了。村民享受用水、物业管理等“十免费”政策,还享受米、面、油、肉供给等14项待遇。付华廷当年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成了美好的现实。
付华廷先后当选第五届、第六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农模范人物、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黑龙江省农村“百名好支书”标兵等荣誉称号。
眼下,担任兴十四村党委书记和富华集团董事长的付华廷又开始为村里的发展奔走操劳。“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把兴十四村建设成为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对未来的发展,付华廷充满信心。(本报记者 徐大勇 通讯员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