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信仰之火永不灭
![]() |
赵世炎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
“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在《忆赵世炎烈士》一诗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高度评价了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同志。“施英”正是赵世炎在党和工会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1901年,赵世炎出生在四川酉阳(今属重庆市)。父亲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希望他的小儿子能够像一团火一样去照亮这个世界,故给他取名“世炎”。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影响,赵世炎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人。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主编《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进步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0年5月,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委会书记,随后又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1923年,赵世炎和陈延年、王若飞等带领一批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赵世炎回国工作,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各省的斗争。
1926年3月,赵世炎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会后,党中央任命赵世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部长、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并兼任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赵世炎化名“施英”,到上海后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号召社会各界群众发扬五卅精神,联合起来,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帝国主义的屠杀和进攻。在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和组织下,从1926年6月到9月,上海各界工人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新阶段。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上海工人的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在武装起义中,赵世炎身先士卒,勇敢地冲锋陷阵。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战,起义队伍打败了军阀部队。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为北伐军在江浙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赵世炎临危不惧,坚定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7月2日,赵世炎不幸被捕。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他把敌人的监狱和法庭当成讲坛,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他慷慨激昂地说:“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7月19日,赵世炎英勇就义,把26岁的青春和满腔热血献给了革命事业。
赵世炎牺牲后,家里有很多人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有人为了信仰壮烈牺牲。“先辈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赵世炎之孙赵新炎说。
英烈已逝,但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新华社上海5月7日电)
网友声音
@宜春 龙国栋
感动是最震撼的力量,赵世炎用牺牲与奉献、用责任与担当,对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作了最真实的体现,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直指人心、触动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人们向善向上、向美向真的力量源泉。
@青神 覃超
英烈已逝,信仰之火不会熄灭,新时代的青年要传承好老一辈革命英雄的精神信仰,投身伟大新时代的建设。
@兴义 龚元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共产党人的信仰始终不变。尽管时代在变,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昆明 张津华
生命已经远走,精神却永存世间。赵世炎烈士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