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域外扫描

电脑故障致上百人早逝 英国医疗系统成众矢之的

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5月2日向议会证实,由于公共医疗系统近10年前出现计算机故障,英格兰地区约45万名女性没能如期收到接受乳腺癌筛查的邀请通知,继而错过筛查。预计最多270名女性因没能及早发现癌症迹象而过早离开人世。

涉事机构“公共卫生英格兰”隶属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后者旨在为所有英国纳税人提供统一标准的医保,是英国政府最大的福利支出项目。

近些年,因人力不足、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等现象,NHS饱受批评。2013年,这一系统内十多家医院被曝长期严重玩忽职守,导致患者得不到应有治疗而死亡。“夺命医院”丑闻曾促使时任英国政府大规模整改NHS。

公开道歉 亡羊补牢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乳腺癌筛查的目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在英格兰,50岁至70岁的女性每3年接受一次乳腺癌筛查。通常,需要接受筛查的女性会从全科医生处得到通知。

亨特5月2日告诉英国议会下院,一家名为“公共卫生英格兰”的公共医疗机构负责运营乳腺癌筛查项目。由于该项目计算机系统演算法出现故障,2009年至今年1月的近10年内,大约45万名年龄在68岁至71岁之间的英格兰女性未能受邀接受乳腺癌筛查。

亨特说,受这一故障影响,预计135名至270名女性因未能及早发现乳腺癌迹象而死于这种疾病。“可悲的是,如果故障没有发生,她们中有些人可能会活到今天。”

“(那些依然在世的人)得知自己没有如期受邀接受筛查将非常不悦,”他又说,“(而对死者家属来说,)得知因管理不善而痛失家人更是沉重打击。”

亨特说,错过筛查的女性中,30.9万人健在,将在5月底前得到情况通知。所有75岁以下的女性将获得一次“补检”机会,有意参加的女性将在今后6个月内收到邀请通知。

对那些曾错过筛查且死于乳腺癌的女性,英国卫生部将联络其家属进行道歉,告知对方可以对患者死因是否与错过筛查有关作调查。一旦证明患者死亡与错过筛查有关联,家属将获得一笔赔偿金。

后知后觉 舆论问责

数十万女性因NHS管理不善错过乳腺癌筛查的消息有如给英国社会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理事会主席海伦说,这则消息令她震惊,“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邀请那些错过筛查的女性补检;确保足够医疗资源应对可能到来的筛查高峰;确保这类情况不再发生。”

非政府组织“乳腺癌现在”主管德莉丝·摩根说:“这么大的错误居然持续存在将近10年,难以置信,我们要知道这种情况为何被放任不管。”

“公共卫生英格兰”今年1月向卫生部上报计算机故障,称他们更新有关乳腺癌筛查邀请系统时发现出错。故障已经得到修复。

“公共卫生英格兰”隶属于NHS。NHS创立于1948年,其基本理念是“无论贫富,所有人都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它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是许多英国人心中的骄傲。民调曾显示它是英国人最信任的组织机构,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还对NHS作特别展示。

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大批女性“漏检”一事评为“NHS史上最大丑闻”;《每日邮报》称这一铸成大错的计算机失误是“对45万人的背叛”。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质疑问题为何没能尽早发现。在最近的NHS报告中,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收到检测函的女性人数下降,达10年来新低。公共政策研究所表示,相关官员早该发现数据异常,而不是在更新电脑程序时才恍然大悟。

英国《镜报》披露,至少3家NHS信托基金会2017年提醒“公共卫生英格兰”,一些女性没有收到乳腺癌筛查邀请。《镜报》质疑这家机构何以到今年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亨特说,已经对这一事件启动独立调查。

“夺命医院” 严重失职

NHS强调“公平”“免费”,却长期没能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比如看病等候时间过长。

2013年的“夺命医院”丑闻更是将英国医疗体制的弊端置于聚光灯下。英国政府当年2月发布报告,指认隶属该系统的斯塔福德郡医院存在严重玩忽职守行为,2005年至2009年预计有400至1200名患者因得不到应有治疗而死亡。

报告说,这处位于英国中西部的医院卫生条件“十分糟糕”,患者家属需自行清理医疗垃圾甚至打扫厕所,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常被忽视,一些不能自理的人有时一个多月都没人帮助擦洗身体,医院还为节约成本经常要求患者提前出院。

十余家医院随后被曝卷入类似“夺命丑闻”。分析人士指出,NHS运行所需开支的八成以上来自财政拨款,而在英国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庞大的医疗开支让政府不堪重负。随着政府支持减少,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医院管理者在“开源”无望的情况下一味追求“节流”,在患者身上省钱,医疗服务低于标准。

“夺命医院”丑闻曝光后,英国媒体不断揭批这一系统的顽疾,包括NHS沾染了不少“官僚习气”:患者满意度和治疗结果不再是一些医院最关心的事情,完成各种考核指标成了第一要务。卷入丑闻的林肯郡医院前任管理者沃克曾对媒体说,他2009年因拒绝完成相关指标并提议增加病床数量而被解职。

NHS管理层对体系内言论的强压政策也遭诟病。沃克说,他被解职时,NHS提供了50万英镑(约合431万元人民币)“封口费”,要求他不要对外公布所在医院存在的问题和被解职的真正原因。《每日邮报》报道,数百名医护人员声称曾遭遇类似“封口”要求,“夺命”丑闻就这样被一再隐瞒。

2013年“夺命医院”丑闻曝光以前,有关NHS忽视患者利益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卫报》2012年援引英国最大残疾人慈善团体Mencap的统计数字报道,那以前的10年间,因医护人员诊治不当或疏忽,74名学习功能障碍患者死亡。

Mencap认为,这些患者长期饱受医护人员歧视,缘于NHS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监管不力。

消极文化 难以根除

“夺命医院”丑闻曝光一个月后,英国卫生部宣布了一系列整改医疗体系的措施,承诺将患者权益置于首位。

卫生大臣亨特当时提出,要把医疗体系员工的收入与医疗质量挂钩,严重失职的医疗机构负责人将被列入“黑名单”,永远不得在国家医疗系统内任职,以保证所有医疗机构把患者权益放在第一位。

英国卫生部2013年宣布一系列整改措施,包括更新医院及护理机构的评价体系,由独立的医疗机构检察官负责评价;规定所有在医疗质量委员会注册的机构具有接受审查的法定义务,保证透明度;减少医疗系统内官僚习气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加强对护士的技能培训及工作表现考核等。

不过,当时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新举措“还远远不够”,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英国医疗体系中的消极文化。

数年后,NHS几度因丑闻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可见当初的改革成效难以令人满意。

今年2月,NHS内部监管系统发布报告,指出利物浦NHS分支在2010年至2014年间为患者提供劣质、不安全、疗效不佳的服务,同时恐吓、骚扰举报这类情况的医务人员,甚至无故让举报人停职数月。

4月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后几年NHS的表现会愈发糟糕的人占46%。

多家英国媒体报道,在“漏检”丑闻曝光后,“公共卫生英格兰”主管塞尔比被批“反应迟钝”。只是在5月,卫生大臣公开道歉两天后,塞尔比才借助“公共卫生英格兰”内部网络系统向员工致信表达歉意,这份姗姗来迟的道歉令舆论界颇为失望。(本报特约记者 李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