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聚焦乡村政治生态 打通全覆盖“最后一公里”
“选各位做村级纪检监督员是对大家的信任,你们中间有的是退休老干部,有的是各个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有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致富带头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监督员的职责,做好乡村监察工作的‘瞭望所’和‘消息哨’。”近日,在响水县村级纪检监督员工作小组组长业务培训班上,该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魏永明对新上任的村级纪检监督员说到。
这是该县打通监察全覆盖在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改革成果不断深化拓展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一直高度重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紧盯基层“微权力”,抓住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法》出台契机,从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到统一部署、全面推开,不断探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途径、新方法。
把“微权力”晒在阳光下,打造全方位监督网
“《监察法》出台后,乡村的监察对象增多,原来不是党员的村干部都在我们的监察范围,而镇区监察工作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及时发现村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比较困难。”设立村级纪检监督员制度就是增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力量的一次生动实践。
目前, 全县152个村居,每个村配3名村级纪检监督员。按照规定,村级纪检重点围绕村务公开、惠农惠民政策落实、扶贫项目政策落实、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内容,注重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注重发现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问题,及时向镇(区)纪委报告反映,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为了提高村级纪检监督员的履职能力,该县纪委、监委还将对他们有计划开展相关业务培训。
“现在村里有哪些重大事项,像‘三资’管理、‘三重一大’事项、涉农资金发放村务、党务财务公开等事项具体流程,以前我们都不清楚,现在就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该县双港镇友爱村村民王富贵说。
列出“小微权力”清单,明确九大类事项,32项小微权力,实行权力清单内容、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五公开”,让村民心中有本“明白账”。畅通各种监督渠道,让群众通过网络、手机、公开栏等途径及时查看。整合各方面监督力量,构建村(居)群众监督、村监委监督、上级部门监督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公开监督电话和联系人,结合县纪委、监委不定期督查、暗访了解基层干部工作状态和乡村政治生态建设,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执纪问责。今年以来,共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进村入户督查督办5次,印发交办函14份,交办问题500余个。
完善制度建设,给“微权力”戴上“紧箍咒”。
“从近几年查办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及多次走访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发现老百姓对‘农村三资’、惠农资金发放、村级财务公开以及扶贫领域等问题放映强烈。”该县纪委、监委审理室主任朱广斌说。
为了从源头上查找漏洞、建章立制,响水县出台《关于村级组织会计异村任职的实施方案》,积极优化村居会计队伍年龄结构,充实年轻力量。出台村级财务“一折付”制度,让 “村官不摸钱”,探索“3213”村级财政管理模式,规定村级财权与事权必须分开,收支必须分开,公私账目必须分开;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纪检监察员严管“钱袋子”,定期核查村级账目。创新运用“天地网”同查法,实行一村一图、一组一表、集中公示的“网格化”管理,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力求账实、账款、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各类自然资源信息做到面积、四至、现状、管理人“四清晰”。专项治理村官走读现象,鼓励村居干部“离家不离村”全天候服务群众,建立村居干部离村居住报告制度,建立“走读”台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居干部驻村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村居干部驻村服务“十不准”》。
让党风廉政教育进乡村,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方向盘》这个淮海小戏非常好看,讲的就是我们农村发生的廉政故事,现在廉政文化大餐已经送到家门口了。”
日前,在该县七套中心社区梅湾村的生活广场上,《正风肃纪聚民心 乡村振兴谱新篇》专场文艺演出正在村头小广场上演,该县纪委、监委联合当地淮海剧团,以大篷车的方式,将“廉政文化大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造浓基层廉政文化氛围。
该县一直致力打造“清风乡村”,重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利用“510警示教育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契机,把廉政警示教育对象扩大到乡村党员群众,以党组织活动日、党组织书记讲廉政党课等为载体接受廉政教育。组织各单位、乡镇(包括社区、村委会)有计划到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等场所参观,通过参观警示图片、看警示教育片、上廉政党课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还深挖响水当地民间戏曲资源,创新党风廉政教育方式,联合县文广新局、响水淮海剧团,共同创作廉政小戏,在全县各家单位巡演。
“乡村振兴离不开风清气正的乡村环境,离不开务实为民的村居干部,也离不开参与监督的人民群众,我们将在教育、制度、监督上齐发力,求实效,让群众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得到更大实惠。”响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陈刚讲道。(赵锦)
这是该县打通监察全覆盖在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改革成果不断深化拓展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一直高度重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紧盯基层“微权力”,抓住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法》出台契机,从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到统一部署、全面推开,不断探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途径、新方法。
把“微权力”晒在阳光下,打造全方位监督网
“《监察法》出台后,乡村的监察对象增多,原来不是党员的村干部都在我们的监察范围,而镇区监察工作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及时发现村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比较困难。”设立村级纪检监督员制度就是增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力量的一次生动实践。
目前, 全县152个村居,每个村配3名村级纪检监督员。按照规定,村级纪检重点围绕村务公开、惠农惠民政策落实、扶贫项目政策落实、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内容,注重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注重发现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问题,及时向镇(区)纪委报告反映,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为了提高村级纪检监督员的履职能力,该县纪委、监委还将对他们有计划开展相关业务培训。
“现在村里有哪些重大事项,像‘三资’管理、‘三重一大’事项、涉农资金发放村务、党务财务公开等事项具体流程,以前我们都不清楚,现在就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该县双港镇友爱村村民王富贵说。
列出“小微权力”清单,明确九大类事项,32项小微权力,实行权力清单内容、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五公开”,让村民心中有本“明白账”。畅通各种监督渠道,让群众通过网络、手机、公开栏等途径及时查看。整合各方面监督力量,构建村(居)群众监督、村监委监督、上级部门监督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公开监督电话和联系人,结合县纪委、监委不定期督查、暗访了解基层干部工作状态和乡村政治生态建设,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执纪问责。今年以来,共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进村入户督查督办5次,印发交办函14份,交办问题500余个。
完善制度建设,给“微权力”戴上“紧箍咒”。
“从近几年查办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及多次走访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发现老百姓对‘农村三资’、惠农资金发放、村级财务公开以及扶贫领域等问题放映强烈。”该县纪委、监委审理室主任朱广斌说。
为了从源头上查找漏洞、建章立制,响水县出台《关于村级组织会计异村任职的实施方案》,积极优化村居会计队伍年龄结构,充实年轻力量。出台村级财务“一折付”制度,让 “村官不摸钱”,探索“3213”村级财政管理模式,规定村级财权与事权必须分开,收支必须分开,公私账目必须分开;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纪检监察员严管“钱袋子”,定期核查村级账目。创新运用“天地网”同查法,实行一村一图、一组一表、集中公示的“网格化”管理,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力求账实、账款、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各类自然资源信息做到面积、四至、现状、管理人“四清晰”。专项治理村官走读现象,鼓励村居干部“离家不离村”全天候服务群众,建立村居干部离村居住报告制度,建立“走读”台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居干部驻村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村居干部驻村服务“十不准”》。
让党风廉政教育进乡村,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方向盘》这个淮海小戏非常好看,讲的就是我们农村发生的廉政故事,现在廉政文化大餐已经送到家门口了。”
日前,在该县七套中心社区梅湾村的生活广场上,《正风肃纪聚民心 乡村振兴谱新篇》专场文艺演出正在村头小广场上演,该县纪委、监委联合当地淮海剧团,以大篷车的方式,将“廉政文化大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造浓基层廉政文化氛围。
该县一直致力打造“清风乡村”,重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利用“510警示教育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契机,把廉政警示教育对象扩大到乡村党员群众,以党组织活动日、党组织书记讲廉政党课等为载体接受廉政教育。组织各单位、乡镇(包括社区、村委会)有计划到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等场所参观,通过参观警示图片、看警示教育片、上廉政党课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还深挖响水当地民间戏曲资源,创新党风廉政教育方式,联合县文广新局、响水淮海剧团,共同创作廉政小戏,在全县各家单位巡演。
“乡村振兴离不开风清气正的乡村环境,离不开务实为民的村居干部,也离不开参与监督的人民群众,我们将在教育、制度、监督上齐发力,求实效,让群众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得到更大实惠。”响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陈刚讲道。(赵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