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记盐城市海浦联运公司党总支书记谢红光

    铺设路桥,造福一方乡邻;编撰村志,激励家乡后辈;兴办文化大院,让留守儿童有了温馨港湾……践行为民宗旨,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他今生无悔的信念。 
  他,就是盐城市海浦联运公司党总支书记谢红光,2012年10月当选“建湖好人”,2014年9月入选第三届“感动建湖”十大人物,多次被表彰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谢红光是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人。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他每天都闲不住,不是帮村民们做事,就是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故事。不管哪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相助。 
  1965年参加工作后,谢红光先后担任建河村共青团副书记、生产大队大队长。1971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就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不忘入党初心,牢记为民使命,做群众的贴心人。 
  1982年,谢红光当选为建河村村书记,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实现村民多年的梦想,像城里人一样喝上放心水。为此,他多次往返于县、乡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和资金。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资金,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自己动手,打深水井,铺设水管。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建河村成为全县第一个通上自来水的行政村。在任期内,他还多次到有关部门筹集资金,为村里造了多座水泥桥,方便村民出行。 
  1986年,谢红光到经济效益差、管理困难的乡办企业海浦联运公司担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海浦联运公司只有十几艘水泥船,40多名员工,因接到的业务少,很多船一年跑不了几趟活,公司党支部也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谢红光到公司后,用5年时间,将这个濒临破产的运输公司发展成拥有1300多艘船、承载能力近十万吨的规模企业。海浦联运公司也成为建湖县水运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了10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 
  1989年,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谢红光在嘉兴南湖边的公司办事处建立了第一个流动党小组,并先后建立了嘉兴、无锡、苏州三个流动党支部。流动党支部接受家乡和所在地的双重管理。长期在外工作的公司党员得知成立流动党支部后,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在外地,感觉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现在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党支部都能和我们连着。”2012年,海浦联运公司党总支被盐城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4年,谢红光不再兼任公司总经理职务,成为负责公司党务工作的专职书记。这时,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回馈家乡。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基本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看到他们在农村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谢红光萌生了在家里创办关爱工作站的想法。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腾出3间平房,在自家大院里布置了简单的书屋、乒乓球室和棋牌室,留守村里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从此有了一个可以看书、健身、下棋的场所。县关工委领导前去了解后,十分高兴,帮他定名为“红光文化大院”。多年来,“红光文化大院”已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娱乐的安全场所。 
  有一次,谢红光路过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中共苏中二分区《人民报》印刷厂的旧址时,产生了重建印刷厂旧址的想法。他通过发动村里群众,联系在外工作的杰出人士,集资重建了印刷厂旧址。2005年,该场所被批准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创建成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底,他主编的《建河村志》完稿,历时12年,全书38万字,详细记录了建河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物产变化。村民们对此交口称赞。 
  面对赞誉,谢红光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做的都是平凡小事,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多荣誉,都是对我的鼓励。作为共产党员,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做一颗为民服务的螺丝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我一生不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