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登瀛文苑

道不欲杂


孔子的学生颜回准备去卫国,走之前向孔子辞行。颜回告诉孔子,听说卫国国君处理政事不当,自己打算前去治乱国。孔子劝阻颜回说:“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其意是:你是想挨一刀呀。医病人,治乱国,都要遵循一定的“道”。“道”不能与其他事物相杂,杂了就会繁乱,繁乱了就会产生搅扰,搅扰了就会有忧患,当忧患到来时就无法补救了。孔子为什么要劝阻颜回呢?因为此时的卫国是一个“无道”的乱邦,儒学出仕做官的前提是这个国家必须是一个“有道”之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颜回此去不但无法实现抱负,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对于道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道的内涵体现在一个“无”字上,即创生天地万物的本始;有人认为,道是指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伦理规律和思维规律等;还有人理解,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和把握,内含哲学之道、治国理政之道、经商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等等。中国古代圣哲先贤对道的理解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道是事物的本原、本质、普遍规律。

《论语》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说,学习儒家文化的人,学习“道”的人,才能够把“道”弘扬光大。古代圣贤不仅以毕生的精力学道悟道,而且身体力行,追求“道”的理想境界。孔子心中的偶像是周公,《论语》记载:“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认可的理想社会是周朝,他弘道的理想是复兴周朝之道、仁政之道、《礼记》申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道。为此,孔子奔波一生,即使遭遇冷落和挫折也不改初衷、无怨无悔。后人评价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话虽然大了些,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如“指南针”“北斗星”般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他所处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却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塑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所追求的“求圣”之路、悟出的“圣人之道”,对后世具有唤醒人文精神和点燃理想之光的积极意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表明了“道”在儒者心中的崇高地位,体现了古人对“道”的追求和信守的坚定性。“道”昂扬理想,“道”彰显存在,“道”揭示规律。道为何不欲染杂?从根本上说,“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具有唯一性、绝对性、永恒性、终极性等特点,从哲学的含义上说是事物的最高范畴、最本质的存在。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循“道”所指引的方向、规定的路径,不能与“道”相悖。体现在政治领域,“道”则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和根本指导,它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与其他思想理论相“杂”,不能同时有两个或多个“道”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否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导致危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其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革命战争年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奋不顾身,融入奔腾不息、浩瀚壮阔的争取民族解放与自强的洪流;在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我们就有了行稳致远的“定盘星”,扬帆远航的“指南针”,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