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家风擦亮“父爱”底色
父亲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手握公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对待子女问题上,是公私分明、严格教育,还是百般宠溺、恣意纵容,往往向两极分化。前者,拥有和乐之美的幸福家庭;后者,往往以悲剧收场。正所谓:“良好家风胜过良田万顷。”
那些优秀共产党员们,正是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看似对子女不近人情的严格要求中,潜藏的父爱至深,令人动容。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炽烈的政治热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清廉家风延续百年。其长子李葆华延承父志继续投身革命,一生清廉为民,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时被群众亲切称为“李青天”,家里一直用着破烂的旧家具。李葆华的孩子们也都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虽个个身居领导岗位,却都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他们可以响当当地喊出“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就够了”。
父母的爱必须是有原则、有边界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他们的子女需要接受的原则教育就是不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专门定下“十条家规”,“不许动用公车”就是其中一条;焦裕禄因其子白看了一场戏,专门召开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杨善洲不为子女安排工作,孩子们二三十年无力在农村盖起一栋新房;谷文昌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为子女“争取”。
他们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孩子过得好吗?当然不是。他们的爱更深沉、更悠长、更高尚。他们教会子女的是立人之本、做人之道,告诉子女父母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子女、家庭谋私利的。
反观一些“爱”走偏了、走歪了的领导干部,为了给孩子积累财富、资源,扶上马、送一程,不惜以权谋私、背弃信仰大肆贪腐,最后把自己和孩子甚至全家都送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何其悲哀。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刘德成“人生要走捷径”,自己则努力为孩子铺路,希望有人“带带儿子”“多帮帮儿子”。自然而然地,刘德成就成了“围猎”者的突破口。在刘铁男涉案的3558万余元财物中,通过刘德成收受的竟然达到3400余万元。
而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对孩子的溺爱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在选拔干部的时候,他把“是否帮助儿子程慕阳”作为一条提拔标准,公权完全成了私器,领导干部成了家臣。河北省另一名省委原书记周本顺也是如此,不仅自己贪腐,还时常给其子周靖出面站台,纵容周靖打着自己的旗号拿地、拿工程。
这样“爱”孩子的父亲还有很多:郑筱萸、赵少麟、张洪亮、刘方仁……
靠着父亲这棵“大树”,这些领导干部的子女都迅速积累了财富,获得了荣光,甚至有的建立起了商业帝国,可最终不过是黄粱一梦,换来的是牢狱之灾。
“身居高位的父母,如果爱子女,就让他们创造自己的生活。不要利用权力为其非法牟利,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 湖南省机械厅原厅长林国悌之子林如海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在狱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确实,真正的“父爱”不只是物质的给予,更需要精神的滋润,家风的传承、文化的教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领导干部作为家庭的“领头雁”,必须先正己身,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榜样。要正确对待子女亲情,做到关爱而不溺爱、善待而不纵容,在呵护“下一代”健康成长中,用好家风守护家庭幸福美满。(佘子艺 叶锦灿 黄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