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别被“边际效用”推上破罐破摔不归路


  前不久,浙江省法纪教育基地首次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21名省管干部忏悔录手稿。从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对第一次收受红包印象十分深刻,“贪欲大门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温水煮青蛙,慢慢要人命”“有了第一次,胆子越搞越大”之类的表述十分常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几乎所有痛心疾首的“阶下囚”都曾有过襟怀坦白、抵制诱惑的闪光片段,然而都因放松警惕、放纵私欲,有了第一次堕落,进而在私欲膨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甚至一些领导干部由“第一次收东西惶恐不安”逐渐演变为“谁送东西不一定记得,谁没送一定记得”的疯狂境地。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作“边际效用”,强调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对它效用的主观评价:消费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增加的效用就递减。这种规律也可用来解释很多腐败分子的贪腐心路历程:第一次伸手的心理压力最大、精神成本最高,第二次、第三次……依次递减,直到发展成麻木不仁,来者不拒。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边际效用”亦不难理解。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都台长官王廷相讲过一段见闻:一日乘轿进城,途中遇大雨,有个轿夫穿一双新鞋,开始时还审慎择地而行,后来不小心踏入水坑里,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由此点评:“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轿夫由审慎而行到不复顾惜,与深厉浅揭的道理如出一辙。一旦有了第一次,很多东西就可能发生质变,进而导致看问题的角度都产生变化,反正已经下水了,无所谓再多蹚浑水,由此一溃千里,兵败如山倒。

  很多违纪违法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第一次突破底线后越滑越远、变本加厉,就是“边际效用”下的一种破罐破摔心理:反正自己由好干部变成了问题人,即使下不为例、收手收敛,但污点已经存在。于是,接下来每一次违纪违法行为给他带来的思想负载变得越来越轻,直到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也失去了收手收敛的最后机会。

  防止贪腐中的“边际效用”,必须消除侥幸心理。第一次违纪违法时心理压力最大,而一旦得手,侥幸心理逐渐占据上风,并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而增加。侥幸心理就像润滑剂,推着贪腐分子在不归路上越滑越快、越滑越远。到被查处之时,侥幸心理顿然消逝,只不过为时已太晚。

  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唯有扣好第一粒扣子、把好第一道闸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底线一退再退,退无可退。(四川  梁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