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创新做法层出不穷。有的地方出台主题教育理论知识必背100条,紧接着就是必学500条,应知应会1000条满天飞;有的地方推出学习两小时,立马就会发现早餐半小时,午休十分钟,睡前一小时到处喊;有的针对整改问题推出解难五招被领导点赞,立马攻坚六法、破题四式、整改三要一大堆。创新做法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先不谈其成效如何,仔细看其内容,就会发现很多端倪。有的就是对其他地方的做法照搬照抄,或换个说法,或改个数字;有的有“标题党”之嫌,乍看五招六式标题很亮眼,细看之下,空有“花架子”,里面的招式普普通通,都是些日常做法;有的看似学习十分钟、半小时安排很合理,深究之下发现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创新是好事情,并不反对创新。主题教育更是鼓励创新,鼓励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各个阶段创新,但创新的目的不要搞偏了,是为了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如果盲目追求创新,过度重“形”而不重“效”,不但与主题教育总目标南辕北辙,反而徒增基层负担。
导致基层对创新趋之若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于创新的压力,当看到其他地方有创新有特色有亮点的时候,自己不搞出点创新来,压力巨大,没有创新往往就会被扣上工作没成效、落实不到位的“帽子”,而且这种压力还是层层传导的,传导到基层就要求处处有创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品牌;有的受不良的政绩观影响,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变着法子搞创新,为了博取领导的青睐;有的没有抓住重点,认为工作有没有成效不重要,关键是喊得响,嗓门大、标题新、包装好就等于工作有成效。
重“形”而不重“效”式创新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不仅由点及面带动整体进行这种“空架子”创新,长此以往,更会形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气,腐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要坚决抵制。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创新也一样。主题教育创新做法很多,“合不合脚”关键得看实际情况,不能搞“简单复制”、“粗暴嫁接”,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实地走访,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带着问题调研,带着专题调研,仔细对照两地差异,匹配创新举措,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取经、借鉴。
主题教育创新要奔着成效去。要坚持结果导向,萌发创新思路,首先考虑是有没有用的问题,是否能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是否能加强调查研究,是否能查摆问题、点真问题,是否能确保整改落实到点到位?从这四个结果出发进行创新,同时加强平时跟进和定期“回头看”,跟踪落实创新的实际推动情况,实现创新做法能够在基层落细落深落实。
最重要的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良性的创新导向。要提高创新的“门槛”,不能让创新在低成本操作中“跌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