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当官当有“低姿态”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大意就是提醒自己,每逢提拔任命时要愈加谨慎,一次提拔要低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

当官当有“低姿态”,越是成熟的麦子,头垂得越低。正考父坚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低姿势”,使其为官从政一直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政绩斐然。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三命而俯”的故事在给我们启发的同时,也警示着后世的党员干部越是身居高位,越应放下架子,越是重任在肩,越是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依,情相连”“同呼吸,共命运”。

分析个别党员干部爱摆官架子,喜欢“当官做老爷”的原因,一则是官本位思想作祟。个别党员干部沿袭封建社会思想,脑子里缺失平等观念,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只干利官利己之事,充耳不闻群众之声,对做群众工作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二则是错误的权力观作祟。一些人不是把手中掌握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作为炫耀的道具、谋利的工具,进而吃拿卡要,刁难群众,面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官话”“套话”“空话”连篇。

有了“位子”,就摆“架子”,还耍“性子”,这类徒有其表的“官架子”行为,虽只存在于个别党员干部身上,但其危害性却不可小觑,它就像一堵“隔心墙”,堵住了干部与群众间沟通的途径,拉远了彼此间的距离,丧失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最终损害干群关系。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保持“三命而俯”的“低姿态”,用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肩上的责任,做到权力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要消灭“官架子”,就得摆正“位子”。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就应该严格自省自律,以身作则,放下架子、摆正位子、扑下身子,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走到一起、打成一片;就应该尊重群众、关心群众,广纳群言、了解实情,把心思用到谋事创业、用到为民造福上,以低调不彰的平民风格赢得人心,以低平不躁的平和心境淡泊明志,以低眉沉稳的踏实作风成就伟大的革命事业。

党员干部以怎样的“架子”对待所拥有的“位子”,是对干部权力观、价值观的考验。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能花拳绣腿、眼高手低,不能光喊口号、不干实事、不求实效。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提升业务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以过硬的本领、积极的工作态度践行群众路线,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