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学习,别满足于“心灵鸡汤”
记者近日采访时听到一位县委书记说:领导干部抓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心灵鸡汤”,满足于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与信息,零敲散打,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一观点颇给人启示。
开卷有益。只要不是“毒鸡汤”“坏鸡汤”,“鸡汤式”学习也能有所裨益。一些“鸡汤”式文章,通俗浅显,颇接地气,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某种程度上兼具消解疲态、鼓舞斗志的心理疏导功能。领导干部能够在百忙之中看些“心灵鸡汤”,是好事。
学所以益才,砺所以致刃。领导干部是推进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提升领导干部学习能力、学习层次、学习效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工作,不仅是自己的小事,也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领导干部抓学习,就不能和普通人一样仅仅满足于看一些零零散散的“心灵鸡汤”,不能停留于碎片化、随机化的阶段,而要更加注重自觉性、系统性、整体性,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终身学习。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如果结合我们今天的实际来理解,这个“底”一方面是“彻底”,也就是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只学一点皮毛;另一方面是“全面”,也就是既包括纵向到底的“底”即彻底性,也是横向到边的“底”即全面性。以此来看,学习要超越“心灵鸡汤”,就是要多一些彻底的、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谈到读书时,经常会讲到“读《红楼梦》要多读几遍,读一遍是不够的”“看《资本论》至少要看三遍以上,否则是看不懂的”。试想,如果学习仅仅满足于“鸡汤式”“碎片式”,怎么够?
网络时代,读书变得越来越方便。只要想读书,打开任意一款读书APP都能实现。同时,网络带来的诱惑和干扰太多,也让系统性地读书变得越来越难。领导干部由于平日里工作忙,时间被碎片化,有点时间就用来刷刷手机,看一些“心灵鸡汤”无可非议。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知识的碎片化、认知的浅表化,看似学了不少东西,实则没有多少能用;看似受了不少启发,但运用起来“捉襟见肘”。正鉴于此,我们才提醒:越是时间“碎片化”,越要防止学习“碎片化”,越是眼前摆满了“鸡汤”,越要注重吃点打底的“硬菜”“大菜”,多储备一些“干货”“硬货”。
身为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自我需要。要想超越“心灵鸡汤”,关键是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看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多学一点党史国史,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要与时俱进地多学习一些新知识、新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升级自己的“工具箱”,让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此方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