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十月革命隆隆炮声由此传入
![]() |
图为中东铁路哈尔滨站。(资料图片) |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东北地区毗邻苏俄,中东铁路贯通其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东北成为国内较早听到十月革命隆隆炮声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区。
旅俄华工最先接受十月革命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招募到欧洲做工的数十万中国工人先后经中东铁路返回祖国,其中不少人留在了东北,留在吉林的就有近2万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参加过十月革命的战争,经受过革命洗礼,是最先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付诸实践的一支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同时又是一支向国内传播马列主义的生力军。
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刘泽荣(又名刘绍周)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出席共产国际第一次大会和第二次大会,是唯一受到革命导师列宁三次接见的中国人。经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华工联合会内部还成立了共产党支部。在俄国共产党华员局领导下,旅俄华工党员为传播和宣传马列主义做了大量的工作。十月革命后,旅俄华工陆续归国,刘泽荣和华工联合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张永奎留在了哈尔滨,刘泽荣进入中东铁路局工作。反动当局对此感到十分不安,1919年1月29日,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给北京政府的密电中说:“欧俄华工附和激党回国鼓吹社会主义。”1月30日,吉林省长郭宗熙密电各道尹,要求严密防范一些归国华工……尽管反动当局处处严加防范,但是仍有许多回国华工躲过反动军阀的严格检查,巧妙地将刊载有宣传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报刊,如《旅俄华工大同报》《华工醒世报》《社会警钟》《工人宝鉴》等带回中国。这些书籍在国内流传后,给广大工人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归国华工还将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和亲耳听到的有关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情况,传播给周围的人。通过他们的宣传和介绍,国内的工人了解到了十月革命的情况,深受鼓舞。
旅俄华工的归来,不仅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促进了工人的觉醒,加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步伐。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东北地区宣传马列主义
由于沙俄占据中东铁路,中、俄工人早有接触,东北工人接受俄国共产党的影响早于全国其他地区。早在十月革命前,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就活动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并在中国工人中进行系统的宣传。1905年11月,来华的布尔什维克以哈尔滨总工厂为基地,建立了布尔什维克组织,在舒米雅茨基(后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布尔什维克在中东铁路的活动给东北人民以很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在革命胜利当天就通过无线电报传到哈尔滨。最早得到消息的中东铁路的中国工人、革命士兵为之热烈欢呼和庆祝。1918年10月,俄共(布)帮助中国工人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建立起自己的工会——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这是中国工人建立的最早体现中国工人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之一。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更有大批俄共(布)党员干部被派到中东铁路工作。在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领导下,俄共(布)通过在东北地区组织工团,主办讲演会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在哈尔滨成立的劳工大学,每晚举行公开演讲,演讲题目有社会主义史、工人运动史等。俄国布尔什维克还在东北创办报刊,由俄国工兵苏维埃和职工联合会创办的机关报,如《劳动之声》《前进报》等达10多种,这些被称为“红党”的革命报刊,经常刊载革命理论,介绍俄国革命等,在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俄共(布)还把宣传共产主义的读物和小册子译成中文,如《苏俄真理报》《共产革命》等,在一些书店售卖。
俄共(布)在东北地区的宣传活动,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工人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各地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进步思想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青年,如周恩来、瞿秋白等人先后来到东北地区。他们在东北的活动,扩大了马列主义的宣传和影响。1917年夏,周恩来专程到哈尔滨看望南开学校好友邓洁民。邓洁民在周恩来的热情鼓励下,创办了东北最早的一所现代私人学校——东华学校。1920年秋,周恩来在赴法国勤工俭学前,再次到哈尔滨向邓洁民辞行。周恩来为东华学校学生就中国社会的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演讲。东华学校此后不仅成为马列主义宣传活动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通往苏俄的秘密联络点。革命人士张太雷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往返经过哈尔滨,吃住都是在东华学校。在京津等地求学并接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东北籍学生,也为东北传播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列主义思想作出了贡献。他们经常把传播新文化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新青年》杂志寄给东北的亲友。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等3人,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考察,在哈尔滨停留50多天。瞿秋白通过找在哈尔滨的俄国共产党人谈话,参加俄侨纪念十月革命3周年大会等活动,第一次听到了雄壮的《国际歌》,令他激动不已。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一书里记述了当时激动的心情和庆祝大会热烈的场面:看坛下挤满了人,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这时全体到会者哄然起立唱《国际歌》,声音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瞿秋白等人不断将哈尔滨所见所闻传给北京《晨报》。到1920年12月10日离开哈尔滨时,共发新闻稿13篇。瞿秋白几次提到,在哈尔滨的日子里,他们感受到了“共产党的气息”。这是他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十月革命在哈尔滨的余波、苏俄红军在远东的节节胜利,而呼吸到的“共产党的空气”。从苏俄回国后,瞿秋白把《国际歌》的歌词译成中文,从此,《国际歌》便在中国传唱开了。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东北地区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爱国民众的革命觉悟得到了极大提高。东北地区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觉醒的时代。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苏俄的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的传播渠道,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了解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他们通过中东铁路,由满洲里入境,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到达北京,然后又去了上海,维经斯基先后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
1920年8月上海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侯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