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浅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

    近年来,随着刑法修正案(七)的实施和职务犯罪案件查办数量的增加,如何认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在实践中,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和难点。我们结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浅议如何认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

  一、“关系密切的人”是否包括特定关系人”。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特定关系人是什么关系?“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实施受贿行为的,对特定关系人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本意见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笔者认为,“关系密切的人特定关系人的区别在于,一是两者侧重点不同。特定关系人强调的是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共同利益关系,包括经济上的利益分享关系和人身上的荣辱与共关系。关系密切的人强调的则是其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既可以是经济上的交往密切,也可以是因血缘、地缘、姻亲等原因而关系密切。二是两者范围不同。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大于特定关系人。

  二、如何理解近亲属的范围。关系密切的人特定关系人中都提到了近亲属的概念。近亲属的概念在刑事诉讼法和民法中都有规定,但两者规定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民法意义上的近亲属除包括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还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笔者认为,“关系密切的人中的近亲属概念采民法意义上的近亲属的范围更为妥当。其理由,一是对刑法中的近亲属范围不宜过于严格限制,否则可能导致大量的危害行为游离于刑法规制之外,对打击腐败犯罪不利。二是民法意义上的近亲属更接近关系密切的人中的近亲属本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与民法意义上的近亲属,立法的角度不同。刑事诉讼中着重于程序权利义务的行使,在特定情况下由近亲属为当事人代为委托诉讼代理人、提起自诉、上诉和申诉等。民事诉讼着眼于近亲属与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实体关系。凭借这种关系,近亲属在特定条件下可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但这种关系也可能被滥用,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甚至进行收受贿赂等犯罪活动,这样就进入到刑法调整的领域。

  三、如何认定关系密切的人”。对于如何认定关系密切的人”,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缩小范围,不宜将同学、同乡、朋友等一般关系都纳入,否则会导致范围过大、界限不清,违反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原则。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扩大范围,认定关系密切的人不应把握过于严格,只要是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因此收受好处,其行为就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具有刑罚性。

  对上述两种观点,笔者都不赞同。认定关系密切的人不能一概而定,具体认定时可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从行贿者角度,行贿人认为受贿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密切;二是从国家工作人员的角度,其对自身与受贿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基本认可。当然这需要相关的证据来加以证明;三是从受贿人角度,其对自身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密切关系也有相当的认识。这也需要相关的证据予以证明,而不能单凭受贿人的言辞证据来认定。

  从长远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不应有特殊主体的限制。因为该罪的重点在于利用影响力,而不在于利用影响力的主体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从行贿人的角度,正是其认为受贿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才会向其行贿;从受贿人角度,正是因为其事实上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才能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其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所以从发展趋势看,笔者赞同取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特殊主体的限制。(季晶晶  张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