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之塘与有源之井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谈及为学,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做过这样的形象比喻。大意是说,若想解决炊饮之困,与其掘一方数顷之大却没有源头的池塘,不如在有活水的地方深挖数尺掘一口井,井水源源不绝,自然生生不息。学习之“井”无他,就在学无止境,只有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向知乐学,才能不断増长才干,养成浩然之气,提升精神境界,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天地玄奥,古今文理,皆蕴于知,知是行之始;灼见真知,解惑探索,皆发于学,学乃知之延。历览前贤事迹,便会发现,他们无不是不倦求知、孜孜为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视学习为终生之事。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曾祖父重文讲礼,在其主持制定的《黄氏家规》中明确要求:“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无不辍之心,显然是无法做到精通的,黄庭坚牢记家训以求学,取得了名动天下的成就。
《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有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的一生在于勤奋,若不积极求索,注定一无所获、求知为学,同此一理。要想学有所获、行有所补,就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不惜下一番苦功夫,沉下心来潜进去,知味启悟得真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窦丛生。将学习与思考、实践有机结合,才是获取真知的不二之途,也是探索创新的正确路径。
活到老、学到老,是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的共同特征。1976年5月,90岁高龄的朱德收到成仿吾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当即用一天时间,认真对照旧译本,重新读了一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即使已届暮年,声望颇高,仍然学而不辍,刻苦钻研,攻坚科学难题。正是这样一种锲而不舍、笃学力行、求索创新的为学精神,成就了华老在数学领域的权威地位,亦为党和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党员干部不愿学习、不会学习,对各学科领域的先进文化知识不屑于学,甚至认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党纪“学了没用”,这些人要么因干不成事而走下坡路,要么走上了歪路、歧途。不少腐败分子落马后,说自己从来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遍党章,也不知道党纪处分条例具体有哪些规定,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
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身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信仰、化为一种习惯,以学促知、知行合一,努力干出一番作为。(朱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