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一抹乡愁寄竹林


  老家屋后有一片竹林,十分茂盛,这片竹林是由我亲手栽种而成。
  结缘竹子,还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南舍的同学,与我一样大,他时常邀我去玩,他家屋旁长有竹林。我第一次看见竹子,青青的,挺拔修长,风吹竹摇,十分好看,从此,我就喜欢上了竹子,便从同学家挖了一根,移栽在屋后。
  经我浇水、管理,这棵竹子居然成活了,且越长越葳蕤,经多年的繁衍生息,竟长成了一片繁茂的竹林。
  春天的雨后,竹笋出土了,像一枚枚包裹着褐色外衣的火箭,直冲云霄。待竹子渐渐长高,笋壳散落一地,修长秀丽的竹子,随风摇曳,煞是好看,便也成了路人随行欣赏的一道特有的风景。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天的竹林,是我们玩耍、纳凉的好去处,竹林里的鸟虫特别多,这儿唧唧,那儿啾啾,知了的叫声很响,好像要与其他鸟虫比声音似的。
  我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或周末,竹林是我们每天必去玩耍的地方,几个同龄孩子,把一根竹子断开,分成几段,抓在手上挥来舞去,当成练功的棒子,或在竹林里,追逐打闹,那欢乐与刺激令人难以忘怀。冬天,竹子上,落满了雪,压得枝头全都垂下。一些爱玩的孩子们,在竹林里,乘人不备,摇晃竹子,雪砸下来,灌了一脖子。乐呵间,还会惊起许多鸟雀。竹林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乡下人喜欢种竹,不外乎是因竹子用途广泛的缘故,那个年头,家家需要盖房子。房子在上梁后,都要罩上一层竹篾,或是一些竹竿,才能放瓦。所以种上一些竹子,应该也是为了建房的需要。
  在乡下,竹子被用来编竹箩、竹匾、竹筛、竹篮、竹笼,做刀柄、铲柄、扁担、撑船的竹篙、梯子等。用竹子做的叉子柄,既轻巧,又好用。而村姑则会用苗条匀称的竹枝,编成五花八门的篱笆,煞是好看。竹制品编多了,还会拿到集市上卖,换些零用钱回来。竹子对于农家的用途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菜园里,黄瓜豆角丝瓜搭个架子;夏天撑个蚊帐;厨灶间,编个蒸笼;床架上,编个竹席子等,举不胜举。
  竹子的药用价值不可低估。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有人感冒咳嗽了,他们就会来屋后的竹林里摘竹叶回去煎茶喝,止咳效果很好。据《本草纲目》记载,竹汁具有祛风解热、祛痰健胃、生津利尿、养血益阴、利窍明目、消毒镇痛、抑制肿痛、延缓衰老等功用,被明代“药王”李时珍誉为“炎家之圣剂,大热者仙品”。即使现在,也时常有老人挎着竹篮来屋后采竹叶,回去冲茶喝,说口味不错,有清香味,跟茶叶茶似的。竹子浑身是宝,竹笋还是很好的食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顽强与坚韧是无物能比的,令人钦佩。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那阵,屋后的那片竹林厄运难逃,成了被割的对象,一天,一群凶神恶煞的人手持砍刀,硬是砍掉了那片竹林。第二年,一场春雨过后,尖尖的竹笋奋力掀翻石块、瓦砾,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又从泥土里冒了出来。
  屋后的那片竹林还是老屋的守护神,每当狂风暴雨袭来,它们像一排排坚强不屈的卫士,紧紧团结在一起,守护在老屋的身边,狂风吹不断,暴雨压不垮。竹子不畏严寒酷暑,迎风斗雪,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称竹与梅、松为“岁寒三友”。清代画家郑燮一生爱竹,擅长画竹子,他在晚年的杰作《竹石图》上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后来外出求学,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我喜欢的竹林,在外的日子,时常想起屋后的那片竹林,扶疏的竹影时常摇曳在我的梦里。一年里难得几次回家,我都一定会去竹林里待上一会儿,捋一捋我亲手栽下的绿竹,寻觅我儿时遗落的梦。
  屋后的这片竹林,成了我浓得化不开的一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