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污染治理及流域内开发保护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针对水污染治理,不能“单兵作战”而要协同发力已成为共识。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坚建议,要加强系统集成,树立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间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促进区域协作。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是代表委员们流域开发治理保护相关建议中的高频词。“目前,我国跨省界生态补偿法律约束体系尚不健全,上下游利益平衡点难以达成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恒秋建议,在充分考虑流域水环境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流域的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处理成本等因素,建立流域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分担流域水环境保护责任,给予上游因保障优质水资源和水质而限制其发展的补偿,弥补跨界水质污染给下游造成的损失。
针对黄河流域管理进行立法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认为,现有涉水法律规范难以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的要求,迫切需要一部能够体现黄河流域现实需求的流域专项法律,解决黄河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并以黄河水资源为抓手,解决沿黄河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不平衡等经济问题。
针对如何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的硕果保持下去,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建议,要强化长江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加强源头防控,落实地区责任、部门责任,提高沿线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同时要加快构建沿江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加强长江流域水质监控和生态信息共享,建立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