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四个“全覆盖”启动“三资”监管新引擎
“有了‘三资监管’平台,我们实现了村级资源发包合同管理与运行,资金拨付、经营性资产闲置等重点指标即可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预警!”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农经站站长朱红霞的感受,直观地反映了“三资”监管平台带来的明显变化。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弱化、监督机制虚化等问题,该区纪委监委树立“靶向治疗”思维,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的思路,积极构建以“三资”监管平台为载体、财务监管为核心、村务卡使用为抓手、阳光村务为保障的立体监督体系,确保“三资”管得住、管得牢、管得严。
“平台建设”全覆盖,开辟监管“新路径”。该区纪委监委督促职能部门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三资管理”“一网四化”建设全覆盖,发挥系统预警监督功能,强化资产资源、交易服务、合同备案监管,深化源头防腐败。同时,进一步细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规则,明确交易流程,规范交易行为,杜绝场外交易,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应进必进。截至目前,区、镇两级累计成交标段数1023个,成交总金额9.22亿元,溢价1117.8万元,“三资”平台累计处置各类预警信息3.27万条。
“阳光工程”全覆盖,架起村务“探照灯”。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按照“阳光防腐”思路,该区大刀阔斧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所有村(居)设立村务公开栏,推广应用“阳光村务”APP,实行线上线下同步公开。探索智能化监管手段,将银行支付系统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联结,及时把财务收支、资产出租、资源发包等“三资”变动情况推送到门户网站、阳光村务手机APP,让老百姓实时可查,硬核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截至目前,阳光村务APP已累计注册18.88万户。
“财务监管”全覆盖,筑牢财务“防火墙”。按照“对象、项目、金额”全覆盖的要求,大丰区全面推行村级资金管理非现金结算,全区218个村村务卡覆盖率达100%。村务卡的广泛使用,使得村级收支全部采取非现金形式结算,倒逼村组干部按规矩办事,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有效防范村级资金“坐收坐支”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完善村级财务乡镇代管制度,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坚持“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进一步促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提高村级财务公信力和凝聚力。上半年共查处违反财经纪律5人次。
“民主监督”全覆盖,织密三资“防护网”。突出农经部门、村务监督委员会、异村会计、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能作用,全程参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审核监督,抓实日常管控。深化职能监督,借助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专业力量,开展在线审计监督,通过村级财务审计、干部责任审计、干部离任审计等方式,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挖掘问题线索,严惩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斩断伸向农民“钱袋”的“黑手”。截至目前,13个镇(区、街道),42个村已完成在线审计,发现问题45起,立案2人。(董晓剑 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