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沙雪良)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工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明确干部在落实重大决策、推进重要改革、处置突发事件等六类情形中,出现一定偏差和失误的,可依有关规定予以容错处理。
办法还提出,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在容错纠错工作中徇私舞弊、故意包庇等违纪违法行为,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搞纪律“松绑”。
要区分无意过失与谋取私利等
办法提出,要正确对待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造创业、干事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所谓容错纠错,是指对干部在工作中的失误错误,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依规依纪依法免予追究责任或者从轻、减轻追究责任,同时采取措施,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及时到位。
具体来说,应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六种情形可容错 需评估动机效果等
干部哪些情形的失误错误,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等可以容错处理?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重要工作中开拓进取、主动履职,但出现一定偏差或失误;推进北京市改革创新因政策界限不明确、先行先试、缺乏经验,出现失误或者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处置突发事件、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积极作为、主动揽责涉险,出现一定失误错误或者引发矛盾等六种情形被纳入范围。
办法明确,对干部的失误错误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
其中提出,需从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挽回损失情况等六方面评估。
比如,动机上是出于公心、顾全大局还是为谋私利或者局部利益;是无心之过还是明知故犯;是初次犯错还是重复犯错;是主动认错悔错改错还是漠视错误、抵触改正。
客观条件方面,也须甄别是情况特殊复杂、探索性的改革攻坚还是执行常规工作任务;是客观情况发生难以预见的变化还是无视客观规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办法还明确了不予容错的四类情形: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造成重大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或者引发严重群体性事件的;事后不积极整改纠错的。
符合容错条件的可不追责或减轻问责
容错由谁实施?办法明确“谁问责追责、谁容错”。
也就是说,责任追究机关在问责追责调查期间,应当对发现或者受理的符合容错的情形同步开展调查核实,全面查明责任追究对象的失误错误问题以及是否符合容错条件等情况。涉及专业性或者技术性问题的,应当听取有关部门或者专家的意见。
调查工作结束后,责任追究机关应当依规依纪依法对责任追究对象的失误错误问题,提出问责追责意见,并对其是否符合容错条件提出容错意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同步综合处理:符合容错免责条件的,不予或者免予问责追责,可以视情况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检查;确需问责追责但符合容错减责条件的,予以从轻、减轻问责追责。
对于确需问责追责且不符合容错条件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处分权限,处理、处分需要报上级审批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被问责追责干部对责任追究机关不予容错、容错减责等问责追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提出申诉。
值得一提的是,予以容错免责的,在干部考核、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晋升、职称岗位评聘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年轻干部资格等方面不受影响。
严查徇私舞弊 防止搞纪律“松绑”
为保障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落地,办法还提出,有关责任主体要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如预防提醒制度、协作配合制度、回访教育制度、综合研判制度等。
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容错纠错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鲜明导向。
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全面履行职责,对符合容错条件的干部及时容错,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建议、监督检查考核等手段推动纠错整改到位,同时严肃查处在容错纠错工作中徇私舞弊、以容错为借口故意包庇应当受到处理的干部等违纪违法行为,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搞纪律“松绑”。
链接
干部哪些情形的失误可以容错处理?
一、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重要工作中开拓进取、主动履职,但出现一定偏差或失误的;
二、推进北京市改革创新因政策界限不明确、先行先试、缺乏经验,出现失误或者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三、在处置突发事件、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积极作为、主动揽责涉险,出现一定失误错误或者引发矛盾的;
四、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攻坚克难、勇于破除障碍,因情况特殊复杂,造成一定损失或者影响的;
五、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工作中,为提高效能、方便群众,出现一定程序瑕疵的;
六、其他失误错误,但工作效果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的。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