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三年的补助款
8月10日下午,四川省德昌县纪委监委会议室,昌州街道原分管财务的副镇长、现任分管财务的人大主席、3任出纳等5人被约谈。约谈的主题是一笔迟到3年的补助款。
事情要从2015年说起,王所镇响地村村民申某某,和周围农户一样按照相关要求,实施了6亩血防林工程,每亩补助125元,总计750元。通过检查验收后,本应在2017年拿到的惠民补助,却时至今日也没有拿到。
钱去哪儿了?为何迟迟不兑付?申某某本人及家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多次找镇干部,请求工作人员帮忙查一下问题出在哪儿,何时能兑付,但却屡屡碰壁。
无奈之下,申某某将信访件递到了德昌县纪委监委。
“小小一笔惠民款,3年到不了老百姓手上。钱不多,去哪儿了?漠视群众利益,忽视群众诉求,性质恶劣,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德昌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刘刚要求快查快处。
经调查发现,2016年12月,原林业局将血防林工程补助款、科技推广造林项目补助款共计667200元拨付至王所镇后,时任出纳许某通过“一卡通”逐一兑付。其中,因账号、户名错误,151户138527.5元上账失败,响地村村民申某某便是其中之一。许某将上账失败名单返给村社干部,由其对账号进行了核实和更正,因账号一直未收齐,直至2017年6月,许某工作调动,该笔资金也没有再次兑付。
新任出纳徐某某接手工作后,不断有群众反映补助款未到账的情况,在请示分管领导后,徐某某于当年6月30日对已有账号的142户农户进行了兑付。
本应再次收集账号兑付剩余补助,然而业务不熟的徐某某,却将此事忘诸脑后。
半年后,出纳由徐某某换成了刁某,在没有对此项工作进行交接的情况下,9户农户9345元的补助款就这样“躺”在了王所镇财政账户上,这一躺,就是3年。
3年来,几个村的9户农户数次找村干部、找镇上分管财务的领导及出纳,得到的答复要么是账目不清楚,会计凭证不好查,要么就说业务工作繁忙,以后会办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所镇变成了昌州街道,响地村和其他村合并成了昌州村,2020年4月,出纳人员第4次变动,由刁某变成了孙某。4月下旬至6月期间,申某某3次到昌州街道找孙某,反映补助未兑付的情况,却再次遭遇“新官不理旧账”,一推再推,久拖不办。
这才有了申某某的信访。问题查清后,申某某等9户农户终于拿到了“迟到”3年的血防林工程补助款和科技推广造林项目补助款,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严肃处理。
“面对工作,基层干部一定要树牢为民意识,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体现责任和担当。”德昌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围绕脱贫攻坚,深化“明目行动”“清卡行动”,强化对扶贫领域项目资金和干部作风的监督,严肃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群众真正得实惠。(通讯员 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