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收功愈远 为利愈大


司马光在《释迂》一文中,阐述了久久为功的道理:“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迳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夫以为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司马光以栽树为例启示世人:如果只追求短期效益,栽一年就把树砍来,那只能当柴草烧;栽两年砍来,只能用作盖屋的椽子;栽五年砍来,只能用作柱子;如果有长远打算,栽十年砍来,那就可以用作栋梁之材了。这难道不是见功效愈晚而所得愈大吗?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在成功面前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像栽树那样,经过年复一年持续不断的修剪、培育,方可成就栋梁之材,也方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明史·李时珍传》讲述了李时珍的事迹,李时珍“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藁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本草纲目》一书,在中医学、本草学、农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谓“为利甚远”。

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只能长久地耕耘、持久地用力,倘若刚开始没几天就想有所成就,收获的只可能是“鱼虾”,断然不会探得“蛟龙”。俗话说,弄花一年,看花十日。有了长久的积淀,才能开出璀璨的花朵。《新世说》记载,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欲作楚辞,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然后下笔。”事业的成功大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的,要想比前辈做得更好,首先要熟悉以前的知识、过去的经验,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历漫长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识见,才能别出新意、自成一家。很多人都曾研究过党史军史,为什么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能让人耳目一新,产生持久影响?这就在于他勤奋努力、长期钻研。金一南为写作《苦难辉煌》,历时15年,做了200多万字的笔记,读了500多本书。

干事创业很难一蹴而就,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项工作、一个决策,从酝酿、落地到见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既离不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更需要接力拼搏、埋头苦干。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保持定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长远眼光,克服浮躁心态,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多做打基础的事,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目标干到底。

华罗庚有首诗这样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任何时代,总是用拙者成功,速成者速朽。只有念念不忘、久久为功,坚持攀登、永不止步,“板凳甘坐十年冷”,才能收到回报,欣赏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