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无事深忧 临事不惧


《宋史·王应麟传》记载了曾任太常寺主簿的王应麟与宋理宗之间的一段对话。王应麟言:“淮戍方警,蜀道孔艰,海表上流皆有藩篱唇齿之忧。军功未集而吝赏,民力既困而重敛,非修攘计也。陛下勿以宴安自逸,勿以容悦之言自宽。”帝愀然曰:“边事甚可忧。”应麟言:“无事深忧,临事不惧。愿汲汲预防,毋为壅蔽所欺。”面对“以宴安自逸”“以容悦之言自宽”的宋理宗,王应麟劝谏他无事之时当深切忧虑,有事之际才不会慌乱。

“无事深忧,临事不惧”,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和为政经验,也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备的优秀素养。唯有无事深忧,“念高危、惧满溢、忧懈怠、虑壅蔽”,时时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方能临事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这些至理之言,都说明了“无事深忧,临事不惧”的极端重要性。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对“无事深忧,临事不惧”理解得更加深刻。党的七大,面对基本摆脱军事上的险境、政治上的窘境、思想上的困境和组织上的危境,局势向好扭转的喜人局面,毛泽东在讲“准备吃亏”时还是一口气列了十七条困难。新中国诞生前夕,面对即将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大好形势,毛泽东一再强调“进京赶考”、不要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时,有人建议修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毛泽东、周恩来深谋远虑地指出,这句歌词没有过时,“留下这句话,经常保持警惕的好”。正是因为从没放松过忧患之弦,我们党才能始终做到有备无患、化危为机、绝处逢生,牢牢掌握主动权。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或因为思想懒惰或因为盲目乐观,无事不想事、来事就怕事,无事“瞎抓”、有事“抓瞎”。这表明,如果党员干部缺乏“无事深忧,临事不惧”的意识和警觉,就难堪大任、难成大事。实践也反复证明,陶醉于平安无事、丧失忧患之心,就会导致问题丛生、矛盾扎堆、风险爆棚。那些安全事故多发的地方,那些矛盾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单位,背后往往都在于少数党员干部“无事不忧、临事慌乱”。

“无事深忧,临事不惧”,既是生存发展之要,也是长盛不衰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就是基于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历史兴衰更替规律的深邃洞察和准确把握。“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消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当下,面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应做到“无事深忧,临事不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既有防范风险挑战的先手,又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航船破浪前进、行稳致远。(华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