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岂惧奸猾吏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不孤单的,他的身边必有君子相伴,会给自己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北宋王辟之就是一位不惧宵小指责、尽力为民的好官。
王辟之,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宋哲宗在位时做过州、县地方官,绍圣四年(1097年)告归乡里。他以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移风易俗而得到同时代人的赞许。
巴蜀之地,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发出那著名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宋时代,正是由于巴蜀路远难至,又有令人畏惧的瘴疠,习惯了北方天气的人总要视去巴蜀做官为难事。绍圣二年(1095年),山东临淄人王辟之被任命为忠州刺史,忠州便是今天的重庆忠县。
王辟之到任后,没有囿于到各下属部门听汇报,他同时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下车问民疾苦,曰吏骜而民困”,百姓反映自己的日子之所以过得不好,根子就在于官员善不能立,恶不能除。王辟之遂以治吏为重点,猛药治疴,对民怨甚大的赃官、懒官和庸官坚决上奏参劾。
王辟之此举无疑动了别人的奶酪,衙门内那些习惯了受贿才给人办事、舞弄文字惹是生非的“豪吏”聚在一起抱怨王辟之,于是对王辟之的反扑也随之而来。他们笼络了一些对王辟之心怀不满的小吏,捏造了几条罪状联名向朝廷派来巡查的官员告发王辟之。王辟之对此十分坦然,己身不正,如何能正人,他之所以敢正人,就在于己身端正,面对豪吏的指责,他说“白头老翁,安能碌碌畏吏苛民耶”。经过调查,朝廷还王辟之清白,而这些诬告他的豪吏也得到了惩治。
治吏的同时,王辟之还注重“拊养柔民,知其饱饥,治奸猾”,对饥寒交迫、嗷嗷待哺的穷苦人,能减的赋税予以减,能免的杂役予以免,对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的地痞流氓,则严惩不贷、绝不姑息,使当地风气为之一新,而王辟之亦“治声翕然”,得到一致好评。
王辟之所到之处,特别注重道德的培树和思想的教化,春风化雨,点点入地,更能移风易俗,实现长治久安。宋朝官员在地方任职时,大多都有废除淫祀之举,王辟之在忠州也不例外,他“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何为淫祀,“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不见载于官方祀典的祭祀就是淫祀,它们或宣扬迷信,或残忍无道,或奢侈浪费,必须予以废除。王辟之废淫祀后,建庙祭祀伯夷、叔齐这两位先贤,弘扬古圣先贤的优秀思想文化,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他还为纪念在他之前四位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忠州地方长官刘晏、陆贽、李吉甫、白居易修了“四贤祠”,树起模范的标杆,激励所有后来者以四贤为榜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王辟之“兴旧起废,慨然不倦”,他的强勉行道、务实爱民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戴,他的好朋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亦称赞他“贤于人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