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
《道德经》最后一章里有句话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言”,是指真实的话、可信的话;“美言”,则是指华美的话、伪饰的话。意思是,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往往不好听;而溢美之词好听,内容却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信言”,从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巧言令色,鲜矣仁”到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可以看出,人们最注重言论的真实性、可靠度,一个诚实的人,他的言论也应当是诚实的。
“美言”则大多带有一种不真实的虚美、矫饰之美。“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从修辞的角度看,美言能够使人文雅、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但是,事物也有另一面,过分注重“美言”、重修饰,难免善掩饰、好虚言。“美言不信”,说的就是这个方面。
汉代陆贾在《新语·辅政》中说过:“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爱说坏话的人似乎像个贤士,语言华丽动听,貌似很让人信服,实际上却有着很强的迷惑性、隐蔽性、欺骗性,也容易让听到这些话的人困惑不解,使看到这些现象的人暗昧不明。
美言虽美,不可崇信。美言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投其所好,容易让人失去对事情正确的判断。《吕氏春秋》里有“宣王好射”的故事,齐宣王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明明用过的弓“不过三石”,左右为讨好齐宣王,都说其用的弓“不下九石”。三石是实,九石为虚,喜欢听奉承话、得不到实情的齐宣王被“美言”蒙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拉开的弓有多大斤两,终为后世所耻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信言真诚、求真、实在,有一说一,没有拐弯抹角,没有曲意逢迎,听起来虽刺耳,却往往一针见血、直击要害。信言真语难听,但能帮助到人,让人看清事情的真相,正视和直面问题。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进咸阳后,面对豪华宫殿和奇珍异宝,不禁目眩神驰,从小卒当上大王,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不走,止步于此。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人进献“良策”:大王受尽各种苦难,终于熬出头了,可以肆意享受了。刘邦深以为然。可樊哙和张良却坚决告诫他别这样做,说秦朝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这奢靡的享受,如果这样贪图享乐,必然咎由自取,失掉人心,重蹈秦王覆辙。在两人的劝诫下,犹如一盆冷水浇到了头上,刘邦登时清醒。
善纳信言、会拒美言。“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有些人正是在“听言”上缺乏智慧,“美言”“信言”混淆不分,失去了好与坏的鉴别力,最终在别人的吹捧中迷失自我,在“美言”的“精神贿赂”中滑下深渊。因此,一定要看清溢美之词背后的用意、躲过浮夸之言背后的陷阱、跳出虚华之语背后的圈套。
能说真话,反映的是底气,体现的是担当;善纳信言,彰显的是胸襟,传递的是自信。明人吕坤说:“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秉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说话诚实,做事情实在,为人诚信,如果这样做,就没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