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双争”活动微课堂】关于“懒政怠政”专项整治的几点思考

 
编者按

根据市纪委“争做求真务实表率、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主题教育活动部署安排,今天我们在此开设纪检监察业务培训“微课堂”,由各条线纪检干部介绍纪检监察业务工作,通过随时随地学习业务知识,推动全市纪检监察干部转理念、钻业务、强技能、提能力。

下面由东台市纪委曹雪峰同志与大家谈谈——关于“懒政怠政”专项整治的几点思考。

“懒政怠政”是作风建设新常态下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标本兼治的基础上,现就围绕整治“懒政怠政”这个现实而迫切的焦点问题,对作风建设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工作状态、心理动态及化解对策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

一、懒政、怠政的概念

“懒”,即:不勤快、不愿意;“怠”,即:松懈、慢、不积极。“懒政、怠政”是党员干部消极颓废、精神不振、不思进取、裹足不前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破坏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下大力气整治“懒政、怠政”也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基本要求,整治“懒政、怠政”势在必行。


二、懒政、怠政的表现

一是不想担事负责,避而不为。当前,履职工作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形势,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在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的形势下,受工作“风险大、易出事”的影响,一些干部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为了不出事变成了“怕惹事”, 觉得“多干多错”,工作中瞻前顾后,面对优化发展与依法行政的两难局面,缺乏豁出去推进工作的担当精神。个别党员干部在办事履职中,满足于按上级要求、按部就班走程序,习惯讲“规定”、讲“政策”、讲“原则”,对企业和群众尽是“官话”套话,这个行不通,那个行不通,而不是亲力亲为、勇于面对、全力担当,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灵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还有个别同志对上级交办函件和群众来信、来函、来访有躲避的现象,不愿、不想,甚至不敢正面与基层百姓接触,怕摆脱不了,怕解释不清,怕惹火烧身。

二是不愿吃苦出力,懒政不为。实现“阳光”工资后,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福利待遇的限制,隐性收入的减少,加之大多单位普遍存在“僧多粥少”,进步空间受限的影响,个别同志产生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则少干的想法,不愿吃苦出力,“算盘珠子”不推不动,工作标准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具体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愿管、不敢管,在困难面前拈轻怕重、挑肥拣瘦,能推就推,工作中过多计较的是个人待遇、得失,工作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就觉得委屈,对份外工作熟悉程度、参与热情不高。

三是习惯部门优势,错位不为。一些执法和经济职能部门,大至区域经济发展,小到农村农户利益,可谓“位不大权也重”,这也造成了个别职能科室,某些掌握了审批权限资源的干部 “衙门习气、官僚作派”。在一些业务办理中不是精心指导,主动作为,而是高高在上,“坐等上门”、“坐阵指挥”,甚至是“闭门办公”,拖而不决。在纵向协调上,与上级部门沟通不到位,工作进度受影响;在横向交流上,与镇区、兄弟单位不能整合力量。

四是消极散慢,怠而不为。一些同志在岗不在状态,人在心不在,状态消极,考虑自己的私事多,工作上用心少,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尽力,甚至上班迟到早退、中途溜号,工作期间上网淘宝、打游戏、看视频,嗑瓜子、吃零食、玩手机,干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工作上。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更别提主动尝试、积极创新了。有些任职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同志,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升迁无望,没有盼头,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透过这些问题的表象,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同志本身没什么既定的理想,也没什么规划和目标,凡事习惯于得过且过,满足于混日子、糊差事,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还有的人由于认知上的偏差,把精力偏重于放在经营家庭和个人的一些私事上。

第二是人生观、价值观偏差。有的同志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感到福利缩水、纪律要求趋紧的形势下,不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反而迁怒于组织,怨恨领导,故意撂挑子、卸担子,工作不再尽心尽职,颓废懒散。对行为之垢、作风之弊擦洗和打扫得不勤了,从而导致价值观偏差、责任心缺失、思想滑坡、精神空虚、作风松懈,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第三是进取心、危机感退化。有的同志没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当前作风建设的形势和要求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只要不犯大错即可”、“干得差不多就行”的思想抬头,自我学习不积极,自我磨炼不主动,个人能力素质提高不快,难以胜任岗位职责要求,无为就无位,从而陷入“不会作为”的恶性循环,进而失去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第四是考核制度存在弊端。当前对干部的考核和考察评价体制还不够健全,考察主要看测评,考核主要看考试,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干的越多,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也越多,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人的在民主评议、测评中丢选票,而一些不干事的能考试,反而在干部提拔上占优势,一定程度影响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导致一些干部滋生了不敢说、不敢做,保官位求太平的思想。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是提供保障解无为。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承担着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的职责,负责“最后一公里”和“临门一脚”。群众对为官不为的意见有不少与基层和一线干部有关,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也多发生在这个关口。一些干部职工成天面对柴米油盐,思考的问题很实际,但目前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待遇却较低,升迁机会也较少。因此,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都要多为基层服务,把人力和资源更多地放到基层,让基层和一线干部有职有权地工作;同时,保证他们的福利待遇,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进步空间。

二是加强教育引有为。通过强化党性锤炼、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履职尽责上,把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中,特别要教育引导干部摒弃“既当官又发财”的落后思想,不拿“不易”为“不为”遮羞,不用“干净”为“不干事”开脱。引导干部职工端正履职动机,将心理预期调整好,绝不能把不当利益当成应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暂避风头的思想,从心理上尽快度过不适应期,踏踏实实干事。

三是健全考核督无为。要发挥纪检监察督查、组织部门考察的规范导向作用,完善针对不作为现象的监督、检查、纠错制度,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考核。改变过去“不提拔不考核、不到年底不考核”的做法,加强干部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完善绩效评估、群众评议、实地调查等了解干部的办法,把干部考核的重点放在其在位期间解决本地区本部门突出问题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上。真正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提拔挂钩,克服论资排辈下的磨洋工、耗日子,让爱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子、有面子,从根本上杜绝干部的“为官不为”。      

四是落实制度促有为。继续坚持好“制度+文化+科技”的防范机制,深化落实好规范化、部门共享的公共行政与服务平台,如政务大厅、土地资源交易中心、政务信息系统平台,实行办理程序、期限公开承诺,以利于社会监督。以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正风肃纪治理行动,发动群众监督举报不作为的官员,曝光一批工作“耍滑头”、办事“踢皮球”、该办不办、急事慢办的工作人员,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习惯于“平平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吃吃喝喝混日子”的人没有市场、受到惩处。

来源:盐城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