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不想担事负责,避而不为。当前,履职工作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形势,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在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的形势下,受工作“风险大、易出事”的影响,一些干部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为了不出事变成了“怕惹事”, 觉得“多干多错”,工作中瞻前顾后,面对优化发展与依法行政的两难局面,缺乏豁出去推进工作的担当精神。个别党员干部在办事履职中,满足于按上级要求、按部就班走程序,习惯讲“规定”、讲“政策”、讲“原则”,对企业和群众尽是“官话”套话,这个行不通,那个行不通,而不是亲力亲为、勇于面对、全力担当,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灵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还有个别同志对上级交办函件和群众来信、来函、来访有躲避的现象,不愿、不想,甚至不敢正面与基层百姓接触,怕摆脱不了,怕解释不清,怕惹火烧身。
二是不愿吃苦出力,懒政不为。实现“阳光”工资后,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福利待遇的限制,隐性收入的减少,加之大多单位普遍存在“僧多粥少”,进步空间受限的影响,个别同志产生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则少干的想法,不愿吃苦出力,“算盘珠子”不推不动,工作标准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具体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愿管、不敢管,在困难面前拈轻怕重、挑肥拣瘦,能推就推,工作中过多计较的是个人待遇、得失,工作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就觉得委屈,对份外工作熟悉程度、参与热情不高。
三是习惯部门优势,错位不为。一些执法和经济职能部门,大至区域经济发展,小到农村农户利益,可谓“位不大权也重”,这也造成了个别职能科室,某些掌握了审批权限资源的干部 “衙门习气、官僚作派”。在一些业务办理中不是精心指导,主动作为,而是高高在上,“坐等上门”、“坐阵指挥”,甚至是“闭门办公”,拖而不决。在纵向协调上,与上级部门沟通不到位,工作进度受影响;在横向交流上,与镇区、兄弟单位不能整合力量。
四是消极散慢,怠而不为。一些同志在岗不在状态,人在心不在,状态消极,考虑自己的私事多,工作上用心少,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尽力,甚至上班迟到早退、中途溜号,工作期间上网淘宝、打游戏、看视频,嗑瓜子、吃零食、玩手机,干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工作上。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更别提主动尝试、积极创新了。有些任职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同志,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升迁无望,没有盼头,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