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提拔”要警惕,亡羊补牢未为晚
“带病提拔”要警惕,亡羊补牢未为晚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省漯河市原市长吕清海上任不久即被“双规”,一时引起社会各界议论纷纷。笔者认为,吕清海作为一名涉嫌违纪事实的党员干部,事前未被查出、事后及时撤下,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以感慨“官场水深”为始、抨击有关部门“不作为”为终,过一把嘴瘾了事,应该看到案件背后隐藏的监督薄弱环节,同时为河南省纪委敢于直面失误、不惜壮士断腕的决心叫好。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不少针对党员干部“带病提拔”的纪律规定,然而“带病提拔”现象屡治不止,原因何在?
我们都知道,防止官员“带病提拔”关键是要做好提拔前的“体检”工作,身体上的体检靠仪器,德能勤绩廉的“体检”则要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干部。那么,如何使这套“考核仪器”运作良好、跟得上时代,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想办事、能办事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目前,各级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在干部任用考察中,经常采取的是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秉公用权、谨慎交友等方面的考察,重点了解干部在选人用人、资金使用、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实行考察人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考察人选的房产、投资、出国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核实;三是由纪委机关对新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提出有关廉洁自律方面的意见,一时难以查清的暂缓使用;四是面向群众公示,争取社会监督。
可以说,以上措施的推行,的确大大减少了“带病提拔”的发生率,甚至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原本看起来很“廉洁”、很“朴实”的干部,就是在“病前体检”这一关上栽了跟头,被有关部门发现了违纪事实或被群众举报而受到了惩处。
但是,从客观上说,提拔考察使用干部,把真正优秀的干部选拔出来,看似一件简单的事,实质是一件很难、很复杂的事。疑难杂症等各种顽症如果单依靠主治大夫一个人去医治,难免会出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现象,干部的提拔又何尝不会出现决策偏颇呢?这时候,就应该从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综合考察,既要听上级领导的意见,又要听一般干部的意见;既要听正面意见,又要听反面意见;既要重视多数人的意见,又要重视少数人的意见;既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又要考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防止考察失真失实。因此,要选对、用好干部,相关部门要慧眼识珠,也要鼓励广大群众擦亮双眼、敢于叫板,在这个过程中,纪律检查关、群众监督关,每一关都不能忽视。
吕清海事件的发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防止“带病提拔”的道路上,有关部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要实施好“专家会诊”,又要更加重视“民间验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提出意见,才能有效剔除“有病干部”。
同时,一旦发现“带病干部”成了“漏网之鱼”,切不可讳疾忌医、袒护包庇,铸成更大错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只有勇于面对、及时更正,才会避免党的事业遭到更大损失。(网友:王江川)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