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消灭“官托”滋生的土壤

消灭“官托”滋生的土壤 
 
赖志雄
 

 

   “托”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新鲜的东西,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更是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各行各业“托”的存在。
   然而,在众多的“托”中,“官托”隐蔽性最强。他不像其他行业的“托”明目张胆地站在大街上,以各种虚假的信息欺诈善良的民众;他惧怕“阳光”,因为一旦暴露,不仅目的达不到,而且会身败名裂。但是“官托”的“土壤”在个别地方却极其肥沃,只要“播种”,必然“衍生”。
   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其手下就有一“官托”。此人在政和县经营多年,人头熟、关系多,加上善于钻营,很快与丁仰宁搭上关系,并且处心积虑地揣摩其心思、嗜好、行为规律,经常投其所好,兄弟相称。凭借这种关系,此人充当了“官托”,并大显身手,成交率极高,当地流传着“要找丁书记,先找XXX”的民间俚语,最终爆发了以原县委书记丁仰宁为代表的特大受贿窝案。 
   “官托”具有生存的土壤,关键在于有“托官”者的存在。尽管为党纪国法所不容,难免有一天“猫腻”会暴露,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个别地方客观存在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导致一些“托官”者,利用“官托”“心想事成”,趋之若鹜者自然层出不穷。因此,以“官托”行骗者也应运而生,且屡屡得手。受骗上当者,碍于种种原因大多“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只有极少数“托官”者,“好汉不吃眼前亏”报了案。据《新京报》报道,一心想当官的郭某和金某,在2009年11月,认识了自称中央直属机关单位“某农业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的李某。李某对两人声称,可以依托自己的关系,花钱帮他们谋取一官半职,结果“官迷心窍”的郭某、李某被骗取近百万元。两“官迷”因咽不下“哑巴亏”向警方求助,李某被绳之以法。
   “官托”有生存的空间,暴露出了一些地方在选人用人上存在漏洞,让那些“跑官要官”者有机可乘。今年是省市县乡党委换届之年,中央纪委、中组部防患未然,早在去年底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严肃换届纪律,做出“5个严禁、17个不准”的明确规定,各级党委也对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出部署,旨在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毫不动摇地确保换届的风清气正,对顶风违纪违规的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让投机钻营者有机可乘,决不让铤而走险者侥幸得逞,决不让触犯法纪者逃脱惩处!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千万不要当“官托”,也不要信“官托”充当买官卖官的桥梁、充当拉票贿选的掮客。深信,只要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抓好换届纪律,“托官”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官托”自然会减少甚至销声匿迹,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就能形成。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