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北上广”是一面镜子
“逃回北上广”是一面镜子
张遇哲
张遇哲
这两年,有关逃离“北上广”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逃离“北上广”的人原以为在小地方生活,压力会小一些、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又一个“围城”。于是,许多人不得不选择“逃回北上广”,再一次引发热议。(10月27日《人民日报》)
由“逃离”到“逃回”,变化的不是城市,而是人们的心态。当初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压力大、票子不够花,成为很多人逃离的理由。而回到二三线城市后,才发现这里远非梦想天堂——— 小地方物价低,但收入相对也低;小地方生活单调,远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更要命的是,相对于“北上广”而言,小地方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做事要讲关系、论人情,个人发展并不容易。
在人生的岔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到小城市谋生?或许,这个问题注定只能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应该说,没有最好的地方,只有最适合的平台。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社会也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尽管如此,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却不仅是个人成长中的一段弯路。这一“离”一“回”的矛盾选择,将大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各自的酸甜苦辣展示得淋漓尽致——— “逃回北上广”是一面镜子,其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所有城市反思。
一方面,大城市并没有骄傲的资本,也并不是这场“游戏”的赢家。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逃回”只是无奈之下的次优选择:“逃回”之后,依然要继续忍受买房难、出行难等城市病的煎熬。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不仅给城市蚁族带来痛楚,更影响城市的快速、和谐发展。对此,大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深刻反思,采取有效举措,降低生活成本,缓释民生焦虑。否则,“逃离”现象仍然随时可能重演。
同时,二三线城市也要反思,为何生活成本低却同样留不住人才?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萝卜招聘、裙带关系,大大损害了竞争环境的公平、公正,让平民子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透过这些让人们“逃回北上广”的原因,二三线城市应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社会氛围和秩序,创造更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搭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创业、发展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筑巢引凤,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
昨天,人们因为“高房价”而“逃离北上广”;今天,人们因为“关系网”等因素“逃回北上广”;明天,当“北上广”的承载能力趋于饱和,人们又将去向何方?这个沉重的命题,留待我们共同求解。唯有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能扬长避短,各具特色,人才资源才能良性分流、合理配置,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每个个体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