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公示可嘉,但要避免“假唱”
财产公示可嘉,但要避免“假唱”
佘宗明
佘宗明
日前,江苏徐州贾汪区的600名科级干部被要求申报个人资产,并在网上公布,此举在全国还是独家。可在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有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0版)
时至今日,官员财产公示,俨然已进入公众的话题疲惫期。尽管在坊间,共识早已达成,可全国性、制度化的官员财产公开,依旧在“牵涉隐私”“条件不成熟”等绊脚石下步履缓慢。徐州贾汪区的官员财产公示,主动探路的气魄,无疑值得肯定。“网上公示”等做法,拓宽了公示的路径,也让公示更具纵深意味。
官员财产公开,不乏地方试点。前不久,江苏淮安就曝出,今年8月1日起,对该市、县两级拟提拔乡级以上干部实行财产公示。遗憾的是,内容不对外公开,只在内网公示。这只是地方试行轨迹的缩影——多个试行地区公开都针对新提拔干部,且多在内部公示。
贾汪当地的官员晒财产,显然更为彻底:将全区600名科级干部的住房、收入,配偶及子女上学从业等情况,悉数在外网公示。较之于捂盖子或“挤牙膏”式公示,它尺度更大,覆盖面更广。
但这场公示,仍有软肋:它没能跳出真实性存疑的窠臼,在配套性审核、问责机制匮乏的情境下,它过度依靠官员自觉。结果,公示结果也存疑:在100名干部公示信息中,竟有96人申报内容是一套住房、无不当收入,这背离了公众的基本认知和经验判断。
财产公示的舞台,不该有“假唱”。可从财产公示屡屡难产,就不难看出,它会遭遇部分官员的有意识抵触。而随机抽查中96%的官员近乎“述廉”,更印证了制衡措施之不可或缺。贾汪的官员财产公示,迎合网民监督,已属弥足珍贵。但若制衡举措仅限于此,约束力有限。公示后的配套“制度链”拉长,监察机关主动涉入、有序排查,并对隐瞒不报等严加惩责,才能杜绝瞒报。
官员财产公示,河再难过,也要摸着石头推进。渐进式的推演,当避免“逗你玩”式地摆谱。就拿贾汪的公示举措而言,勇气可嘉,但也有短板——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数目字管理的提效与征信体系的构筑。
渐进地迈出步子,是制度进步的增量;可这种“探路”,应努力规避某些缺憾。对公众来说,象征性进步虽好,但须更进一步——当民意殷切,官员却在财产公示的秀场上“对口型”,两者的脱节还须尽早弥合。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