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副连长私藏金银被枪决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滨海篇
副连长私藏金银被枪决 


 

    本报大学生记者在采访新四军老战士潘开田(图中)、顾宝才。

 

    □记者 陈婷 实习生 刘雯 文/图

 

    8月4日上午,新四军廉政采访团第二小组来到滨海天场镇天场村(即天赐场),这里是新四军3师8旅新24团的创建地。

    “当年八路军到天场,怕惊扰老百姓,也不进村,就趴在庄外坟头过夜。”虽时隔70多年,86岁的张林章仍记得八路军来天赐场的情景:那天,他在庄子外头放鸭子。晚上,怕庄子里的伪军抢鸭子,他就在庄外的田里睡觉。不远处的坟地里,就是和衣而卧的八路军战士。

    天亮了,部队才整队进了天场小街。“他们也不进家屋,问了乡亲哪家有大锅,请乡亲煮粥提到街心来。”张林章说,对这样的纪律部队村里哪有不欢迎的,好几户家里有大锅的,都煮了粥,用桶提到街上。“战士们拿出随身的搪瓷碗,一个个排队,吃完后,给煮粥的人家留下了饭钱。”

    村里的伪军听说八路军来了,都跑了,只有一个团长和一个马夫、两个警卫员没睡醒,迷迷瞪瞪地落在后面。马一叫,八路军听到声音,都放下碗,提起枪,把他们包围起来,一番挣扎后,这个伪军团长被捉住了。

    在镇民政会计徐振理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9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潘开田。

    “新四军纪律很严明,24团成立后,有两个新四军就因为犯大错,被枪毙了。”由于耳朵不太好,潘开田说话很大声。

    “当时,就有个副连长因私藏地主的金银财宝被枪毙了,对大家震动很大。”潘开田告诉记者,新四军有条纪律是“打土豪要归公”,即后来三大纪律中的“一切缴获要归公”,部队到一个地方,都会打地主土豪,将他们的财物没收然后再分发给老百姓。

    那时,部队去收缴射阳河边恶霸地主顾乃荣家财产,一个副连长私藏了一些金银财宝。当时部队收缴的财物一笔一笔都要有去处,并进行核实。在这次收缴后的连级干部会议上,这名副连长却对其中一笔去处说不出来,一搜身,才发现他私吞了金银财宝。

    “那个副连长是包头籍,姓薛还是姓许,不太记得了,到底私吞多少,也说不准。”潘开田说,“但这事影响太坏了,部队就在地方开公审大会,很多老百姓都来看,副连长坦白罪行,然后执行军法,事后部队还开了整风大会,再次强调纪律。”

    “老百姓看了,都夸新四军纪律好!”当时,新四军正是通过严格的制度和严肃的纪律,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保持了廉洁亲民的良好作风。

    “后来,念他也是一个副连长,虽然犯了错误,部队还是给了他一口大棺材,好好安葬了。”坐在一旁的新四军老战士顾宝才插言证实说。

    1944年5月,新四军第3师攻打日伪据点陈家港。潘开田所在的阜东总队,在陈家港以西担任打援。战斗期间,一个战士拿了老百姓的银镯子。被抢百姓到连队哭诉,连长便让战士列队站在院子里,然后让老百姓辨认,揪出了那名战士。“后来,就开大会,进行公审。”说完,老人又加了一句,“他第三天就被枪毙了,这样的事少,大家也特别震撼,很受教育。”

    顾宝才今年86岁,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八路军进驻天赐场时,谢振华夫妇和团部就住在他家隔壁。“新四军纪律铁,制度严”,顾宝才至今仍记得谢团长为一只狗关警卫员禁闭的事。

    谢振华当时有一个警卫员,十五六岁年纪,经常和村上年龄接近的孩子摔跤。有一次,警卫员不小心把当地居民的小狗摔死了。谢团长知道后,极为震怒,尽管当地居民百般求情,但仍在赔偿后,将警卫员关了禁闭。

    “当时谢团长的警卫员,还有个叫解三侉子,因为卖枪,被大刀砍了头。”顾宝才说,谢三侉子是北方人,讨饭到了天赐场,谢团长看他脑瓜子活,腿勤嘴甜,就收他做警卫员。

    谢三侉子怕吃苦,后来开小差,当了逃兵,并把团里最好的一把20响盒子枪偷卖给敌人。“最后,他在三灶嵇刘庄一家丁头舍里,被新四军逮捕归案,当时就在村里张敬邦家的玉米田,用大刀砍去了人头。”虽然时隔近70年,但老人依然记得诸多细节,显然这件事留给他的印象极深。

    “那会,新四军就凭纪律,没纪律部队肯定得散。”顾宝才说,“部队对纪律抓得特别紧。”他说,很多战士不识字,文化教员就把部队纪律编成歌词或者顺口溜,这样好记,有的战士睡着了说梦话还在唱《纪律歌》。记者问老人还记得不得当时的歌词。老人笑笑摇摇头,“年纪大了,不会唱啦,也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充公这些内容。”

 

寻访日记


将廉政精神与现实相连 
  

    到今天,我们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已经接近了尾声,一路上从建湖到盐都,再到亭湖,我们走访了各个县乡镇的纪委办、档案局、民政局等部门单位,与很多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面对面地交谈,渐渐地从对新四军廉政文化方面的空白转变为有着切身的体会和丰富的感悟。

    今天一大早,采风团就驱车直达亭湖区先锋街道,我和另一位同学单独采访了老文史工作者曹爱生,他虽然不是新四军,但却与新四军有着深厚的渊源。当年曹先生的家乡卖饭曹村刚好位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居住地和代军长陈毅所在地的中间,三点相距三里连成一线,因为新四军当时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所以卖饭曹成了文化村。刘少奇就在当时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刘少奇送笔给邻居,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刘少奇为在天亮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朱乃亮;刘少奇让自己的医生给当时的私塾先生,也就是曹爱生的外公治病......一系列小小的举措都为新四军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廉政爱民的形象,得到老百姓的深深爱戴。在刘少奇要离开时,老百姓们是百般挽留,依依不舍,刘少奇还留下了抗日五分校的校徽给老百姓做纪念。这一份军民互相的感情是最让我们动容的地方......

    经过这几天的采风,我自己是深有感触,当年新四军的廉政方面的举措不仅要成为典范,这种精神更要在我们新青年身上传承下去,我们不光要学习,更要与现状联系,把新四军廉政精神切实运用到现代化的建设,更加发扬光大。只有把新四军廉政文化精神薪火相传,才能让我们的家乡生生不息,一路奔腾向上。 三江学院 陈楠

 
    另一种“幸福”  
 

    这次的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看到了那些老新四军战士,我认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也的确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讲以前革命经历的时候,脸上会露出可爱而自豪的笑容。那种笑容,不是现在的奢华生活、宝马奔驰、百元大钞等能换来的,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而单纯的精神。

    1945年,苏北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以往在被敌分割条件下进行独立自主游击战中形成的“山头主义”,显然是根据地的大障碍。当时苏北根据地,虽不算最富庶,但是财经工作搞得相当出色。应该说,部队的供给条件相当不错。可黄师长却对部队非常“抠门”。凡是不影响部队战斗力、能节省的开支都要节省下来。当时部队里有不了解,有埋怨情绪。鉴于以上情况,黄师长专门到整风队,做了局部服从全局是重要的党性原则的报告,严肃批判了本位主义、山头主义。领导以身作则的精神带动了战士们的生活节俭,大家都非常自觉地履行一切上级条例。军纪军风的良好,把一切坏念头扼杀在思想的摇篮中。

    新四军的廉政精神教我们在以后的生活要节俭、作风要端正等。正确理解生活的本质,生活的精髓,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能寻找到别人最好的东西。           滁州学院 钮发洋
 
“怪人”新四军老战士  
 

    响水站的采访,为我们小组的新四军廉政采风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4天的采访经历,让我思绪万千。接受我们采访的有新四军老战士,有与陈毅毗邻的老百姓,有地方游击民兵,其中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

    8月4日下午,来到滨海县孟一蒙老人的家里。孟老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堂屋的墙上挂满了老人收集的字画,其中还有老人自己的杰作。据随行人员透露,老人一生写了近三千首的诗。因他是位新四军老战士,1940年就参加了抗日活动,所以他的诗大部分以革命为题材,其中不乏建设美好社会愿景的诗。

    老人将自己的名字宪祥改为一蒙,提醒自己能时刻保持清醒,不被眼前的成功所迷惑。20多年来,老人向社会捐助15万元现金,实物30多车,义助超百人。老人拍着胸脯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无愧于天地,对得起天地良心。

    正如孟老自己所说,他就是个怪人,喜欢孤独,一个人洗衣煮饭乐在其中。回归生命的起点,因为儿时在军队的耳濡目染,不依靠别人,自食其力,养成了他璞真的性情。自警自律,博爱施善,扶贫济困是老人一生践行的诺言。老人在延伸生命的长度时,也决定了生命的宽度。          淮海工学院 杨倩月